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火星殖民 探索還是炒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03 11:39


為了離自己的火星夢更近一步,23歲的閆慧明重新剪輯了申請視頻。

與其他候選人相比,這個動專業出身的年輕人顯然花了不少心思。他的視頻背景由多個框組成,在這些中裏,黑暗的宇宙背景映襯火星紅色的荒漠,白色的陸艙像花朵般在火星表面綻開,顯得極具科幻色彩。


事實上,閆慧明製作視頻的目的,是為了一項更具科幻色彩的事業——由荷蘭非營利組織“火星一號”發起的火星殖民計劃。

這項計劃准備通過聯合美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家的私人航天技術公司、專業技術人員甚至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實現2023年人類對火星的第一次登陸,並逐步達成在火星建立殖民地的目標。

“火星一號”還強調,這是一次有去無回的單程旅行。

這聽上去有些悲壯,卻不能阻擋全世界天文愛好者的熱情。根據“火星一號”發布的統計數字,來自全球140個國家的報名者數量達20多萬人,而最終進入第一批登陸火星的名單的人,只有兩男兩女。

為了爭取稀有的名額,有的人已經買了足夠的罐頭和飲料,把自己關在家裏好幾個星期,以顯示自己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足夠適應火星寂寞的生存環境;還有人為了吸引組織者的眼球,甚至上傳了自己的裸體視頻。

然而,這個令粉絲們的熱情急劇升溫的計劃,卻自打一開始,就不停地遭到相關專業人士潑冷水。

美國航空航天局官員、“好奇號”飛行項目主管托斯特·佐恩曾斥責:“火星移民計劃,有去無回,到底是嚴肅的科學工程,還是靠賺足眼球來吸金的商業真人秀?”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也表示,登陸火星面臨許多技術挑戰,世界上航天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傾一國之力,也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甚至連科幻作家,也對這個“極具科幻色彩”的計劃提出質疑。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幻要敢於幻想,但真的科學是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如果你有心去了解航天技術水平,就會知道人類距離登陸火星,還離得很遠。

深空探索和大規模宇宙航行,不是聯合幾個公司或者幾個諾貝爾獎得主就能完成

事實上,諸多媒體對於“火星一號”早有質疑。最初的懷疑聲音圍繞其首席執行官巴斯·蘭斯多普的資質展開。香港《南華早報》在去年的報導中,曾對蘭斯多普的背景進行過調查,將他稱之為“荷蘭的一個小生意人”。

根據其網站介紹,蘭斯多普並不是毫無專業背景。他曾在2003年獲得荷蘭特溫特大學的機械工程學碩士,並在荷蘭最大的理工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工作過5年。在“火星一號”成立之前,他還創立過一家風能發電公司。

這家風電公司至今存在,只是蘭斯多普賣掉了自己的所有股權,投入到了“火星一號”的創建。他,這是為了實現自己多年來登上火星的夢想。

與國內媒體大肆報導相比,國外媒體的反應顯得相當冷淡及剋制。“火星一號”所在的荷蘭,當地媒體只在“火星殖民計劃”發表的時候,進行過簡要的報導,此后再沒有繼續跟進。

歐洲多數媒體在報導相關新聞時,也只是當做娛樂性質的新聞。英國《衛報》還曾質疑過火星一號篩選宇航員的時候,刻意避開了資深科學家和飛行員,卻挑選那些“不具備特定資歷、背景的人士”。

按照“火星一號”官網上面的時間表,他們將在2015年完成宇航員的培訓;2016~2021年首先利用美國SpaceX公司的“龍飛船”將探測衛星、食物和人類安營紮寨需要的設備運往火星;再在2022年至2023年完成4名志願者的登陸。

這樣的時間表在多數專業人士看來太不切實際。焦維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據我所知,這個計劃目前唯一的成果就是利用SpaceX的‘龍飛船’,但只是一個載貨飛船,只能到達國際空間站。而能到國際空間站的飛船和能到達火星的飛船相距還太遠。”

據他介紹,國際空間站是在地球軌道,圍繞地球轉動,其距離地面高度為400公里,與神舟飛船的飛行高度相當。從地球到火星,即使發射時間的選擇不一樣,使用的火箭不一樣,大致都需要7到8個月的長時間飛行,而“龍飛船”的飛行時間最長只有半個月。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人類雖然有過將航天器成功陸在火星表面的經歷,但那都是不載人航天器,即使陸過程有強烈的碰撞也無大礙,可對於載人航天器來,如果不能安全陸,將是災難性的后果。

一向關注航天技術動向的劉慈欣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剛剛看到一條新聞:美國正開始投入研發一款名為太空發射系統的重型運載火箭。這種大功率火箭的最大載重量可以達到143噸,它的直接目標就是幫助人類登陸火星。

“這個項目還僅僅在研製階段,2018年才能發射第一枚實驗性火箭。深空探索和大規模宇宙航行,不是聯合幾個公司或者幾個諾貝爾獎得主就能 完成的。當年的阿波羅登月,直接參與的工程師就有兩萬多人。登火星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很高效的項目管理才能完成。”結合“火星一號”的時間表, 劉慈欣覺得這事“很不靠譜兒”。

這項計劃成功地激發起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和慾望,更像是一個行為藝術

閆慧明卻覺得他離探索太空的夢想更近了一步。他已經通過了初選,成為1058名進入第二輪篩選的“殖民者”候選人之一,正在准備體檢。“火星一號”通過郵件告知他,需要將加蓋醫院公章的體檢結果掃描,再發郵件給公司。

他並不是一個盲目的宇宙探索愛好者。正相反,自打去年5月份得知火星移民計劃,他做了大量的功課。

他很清楚火星上環境的惡劣:沙塵暴時常遮天蔽日,沒有氧氣,水需要從土壤中採集,氧氣需要電解水來獲得。

他也聽過登陸火星的“恐怖7分鐘”:航天器需要在7分鐘內將時速從兩萬多公里減為0,才能平安陸。由於地球到火星的距離太遠,信號傳輸微弱且滯后,人們沒有辦法實現遠程的實時控制,只能提前預設,甚至連登陸失敗,地球這邊都要在悲劇發生幾分鐘后才能得知。

對於這些,“火星一號”的網站上都沒有詳細的明,也沒有關於技術解決辦法的解釋,閆慧明卻依然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具有實現的可能。

“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只是有很多人從來都沒開始,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沒做一定不成功!”他已經做好了為科學獻身的准備。

與閆慧明的堅信不疑不同,麥琪·劉是在對“火星一號”保留懷疑的心態下報名的。

她有英國伯明翰大學天體物理學和空間研究在讀博士的專業背景。這個華裔女孩不太相信該計劃登陸火星的時間表,認為“這個項目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在她看來,這項計劃可以類比當年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只是一個對人類極限的測驗。

麥琪的心態似乎印證了劉慈欣的觀點:這項計劃成功地激發起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和慾望,更像是一個行為藝術。

但劉慈欣指出,這個組織對候選人收取報名費,又不是一件純粹的行為藝術。

劉慈欣對“火星一號”公司作為“非營利組織”的身份表示質疑。在他看來,世界上登火星的國家行為之所以一直沒有啟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需要斥資上千億美元,“而一個民間機構,在非營利的前提下從事這個東西,我只能付之一笑”。

焦維新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火星探測資金投入巨大,“火星一號”公司僅靠廣告贊助和出讓登陸火星的轉播權來獲取資金支持,其項目很可能因為資金不足而陷入停滯。

事實上,外界對於“火星一號”炒作和詐騙嫌疑的詬病一直沒停過,截至發稿時,蘭斯多普和“火星一號”網站就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出的有關項目技術的具體進展等問題,都未做任何回復。

對於一直關注“火星一號”動態的閆慧明來,負面的信息他都聽過,但“即使最終證實是騙局,我也甘願認倒霉”。閆慧明在“火星一號”社區網站的個人主頁上,已經收穫了4個勳章。這些勳章主要來自他每個月向該網站5美元的捐款。

對於劉慈欣來,即使“火星殖民計劃”真的能夠實現,這位科幻小家還提出了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殖民火星,將面臨許多具體的法律問題。

按照《聯合國與外層空間有關的條約和原則》,包括月球在內的外層空間應當屬於全人類,但對於先行登陸者來,因為缺少約束,真正實施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有去無回”的單程旅行也值得探討,“即使當事人認可,組織者也不該將火星探測確定為‘有去無回’。尤其在技術不甚成熟的時候,這等於變相鼓勵人們自殺”。

更科幻的法律問題還在后面,隨移民火星的技術逐漸成熟,直至可以擺脫對地球的依賴,火星會不會像當初的北美一樣要求獨立?隨太空探索進 入到太空移民,地球上已經結束的野蠻爭霸會不會在太陽系重演?如若真有那一天,人類所面臨的,將不僅僅是政治糾紛,很可能是獨立戰爭,甚至太陽系內的星際 戰爭。

“這些都是合理的推測,因為人的本性使然。”劉慈欣,“盡管如此,人們依然無法停止對太空的探索,就像那些希望登上火星的狂熱天文迷們一樣。對新世界的嚮往和開拓的慾望,是人類生命的本質,它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當中。”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