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許一力:京津冀一體化最難在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27 14:46


  

許一力
許一力


    最近這一小陣,a股市場是相當的頹廢,大盤小盤股全軍覆沒,但唯獨京津冀板塊呈現整個板塊飄紅的現象。

  這一切都是因為京津冀一體化超乎市場預期了。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情況,京津冀一體化是習總書記親自抓的項目,確實進展從現在來看非常快,力度已經超出市場預期。從國家層面來看,京津冀一體化的版面要比上海自貿區版面更大、立意更高。

  我們接下來想從不同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要解決北京的城市病問題,而城市病的引爆點是北京的霧霾。但我們不應該這樣子來看。

  這次京津冀一體化上升到國家層面,不僅僅在於自身經濟的發展,它的最深層意義是推進新型的城鎮化,或者說就是城鎮化走城市群這種道路的一種表率。就像某證券分析師所說的,京津冀一體化就相當於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打贏了,示范力量出來了,全國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否則后面的新型城鎮化也就扯淡了。

  接著來看這個一體化。1986年高層提出,到現在是頂層設計,然后真正落到實處。這種加速的落實,估計是國家看到了前兩大經濟圈帶來的實際效益。中國目前成型的經濟圈有二個:長三角和珠三角,如果再加上京津冀,這三大經濟圈能占到國內gdp總量的40%。

  這個數字大么?不算大。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圈模式或許才是僅僅處於起步狀態。

  看看美國的三大都會區——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總的gdp占全美國的份額為67%。相比下,這次的京津冀很像美國的大紐約區。大紐約區城市極為集中,形成一個城市連綿帶,像"城市的海洋"。這個龐大的都市群北起波士頓、南到華盛頓綿延700公里,寬約100公里。如果從波士頓驅車前往華盛頓,就會經過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數不清的中小城鎮。一路上給人的感覺是:城鎮一個連一個,到處是緊張、忙碌和擁擠。這是很能給我們啟示的。

  日本夸張一點,三大都市圈gdp占到了全日本的份額的70%。法國則更加夸張,巴黎大都市經濟圈占法國國土面積的2.2%,卻容納了法國全國人口的19%,聚集了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8%、就業人口的22%和對外貿易額的25%。

  舉國外的例子,是要說明一個道理,京津冀的發展空間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中國城市群的概念遠可以比我們想象的大。但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法國,這些城市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強調分工和定位。不是簡單的聯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這次的京津冀,最難的地方在哪?就是行政地位的不平等和從屬性關係,使得互利的前提受到制約,這讓一體化受到很大的挑戰。

  但對於目前的京津冀產業格局來說,又不得不走一體化。如果不走的話,傳統的發展模式卻已經到頭了。

  特別是河北,河北省計劃經濟時代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就是支援北京,這一定位與天津雷同,建材、化工、紡織、食品等產業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勞動力和人才又處於北京產生的虹吸效應中,並沒有形成自身的產業支柱,與天津相同的經濟結構卻又不具備天津百年老港、濱海新區等模式的基礎,使得河北實際上成為了北京周邊一圈很難定位的附屬性經濟帶。看來與上海等地輻射周邊的模式完全不同,北京實際上是抽干了河北的活力,成為了國內罕見的跨省市間的二元結構。

  這種模式當然難以持續。但如果京津冀通過磨合,能夠形成互補的經濟結構,那是必須的。分析京津冀現有的模式,實際上反而可以從困局中看到亮點。

  從產業結構來說,實際上三個區域恰好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北京已經進入了去工業化時代,近年來包括首鋼在內的一系列工廠的外遷,實際上成為了這一趨勢最好的寫照。而天津依托新區的優勢,正處於工業資源的聚集階段,工業化的后期。而河北,一直被北京抽離資源,目前的工業化程度較低,處於中期,傳統的產業比重較大,這也是明顯區別與其他兩地的一個特征。

  三大地區,三個階段,是有效的避免了產業的過度膨脹,如果能夠實現統一的協調,那么在京津冀趨於實現一個自洽的產業梯隊和跨省市的產業鏈合作體系,並不困難。並且如果真的形成這種模式,那么京津冀可以進一步對山東、山西、內蒙、東北等地形成輻射。

  以上說的是結構,至於功能,京津冀實際上也可以形成較為良好的互補。北京目前正在從功能型城市轉型為服務型城市,這意味著,過去的產業群必須尋求出口,我們從近些年的規劃上看,包括開發沿北京地區城市的政策,實際上也是在從地產等方面對人口實現疏導,未來,如果能夠形成梯隊的產業結構,那么現階段背景的產業群有望大面積的移居河北境內。這樣的話,北京則專注於教育、文化、科研這些服務型產業的建設。在這一基礎上,天津的沿海城市,有可能逐步形成養老、旅遊、休閑這些產業的集中地。所以實際上整個京津冀就實現了老中青三代產業模式的梯隊版面,這也將形成另一個人才流動的循環。

  長遠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必然成為城鎮化走城市群這種道路的表率。正常的城市群邏輯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如果要具備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它的城區人口最好是在300萬以上。這是有道理的,200萬以上規模的城市,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3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但單個城市人口不是越大越好,超過1000萬的話,就會染上較重的城市病,對於整個城市群來說,如果人口超過5000萬時,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就會造成較嚴重的環境問題和交通問題。

  中國的13億人口,未來城鎮化的目標是至少12億人口到城鎮,留下1億在農村。怎么能不出現上面提到的這種問題?一般來說,城市群的輻射范圍在200公里以內,有高鐵的地方可以輻射更遠一些,這樣方便群里的人能到群內任何地方辦事,而且是當日來回。全國均衡版面更多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能有個500萬以上,群周邊的城鎮人口能超過1000萬,但必須要少於5000萬。這樣的城市群多一些,比如全國來個20個以上,或者更多是50個,才能使中國的人口相對均衡分布,使城鎮廢棄物就近消納,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化和城市病的矛盾。

  既然京津冀一體化,是作為這種城市群發展的示范,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開局,所以許成不許敗。(博客:許一力)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