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中國大媽掃金的理性分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教授湯珂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中,對中國大媽“掃金”的邏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2013年5月,在華爾街大肆做空黃金、資本撤離黃金市場之際,中國大媽“挺身而出”瘋狂買金,成為影響黃金價格的一股重要力量。隨著金價不斷走低,媒體不時有大媽們掃金導致虧損,甚至被人嘲笑的報導。


進入2014年,在全球經濟弱勢復甦、國際地緣政治不穩以及金融市場動盪的大背景下,黃金的避險價值再度顯現,金價也觸底回升,從最低點800美元每盎司漲至逾1300美元每盎司。在這波金價反彈行情中,不見了中國大媽的身影。但相比去年,她們其實更有理由出手購買黃金

中國大媽們受到金融學知識、過往背景等因素所限,大都不敢投資金融衍生品(如黃金期貨)等高風險標的,但面對著極低的活期存款利率,她們又迫切需要尋找好的投資品種、更高的投資回報。當黃金價格下跌看似足夠多的時候,頭腦靈活的大媽們就會一窩蜂沖向金店“抄底”,購買實物黃金。這充分顯示出她們“跟隨頭羊”、跟著感覺走的投資特點。

顯然,這樣的大媽們不懂“投資學”,也不會運用風險/收益理念來衡量投資組合,面對生存(醫療、養老、通脹等)壓力,她們的投資更像是一種本能的行為。

那么進入2014年,中國大媽是否應該繼續掃金?從投資收益和承擔風險的“理性”角度看,她們是應該將黃金加入其投資組合中的。

中國可供居民選擇的投資工具不多,不少投資者選擇股市。筆者研究顯示,黃金價格與中國的股票價格和利率(以shibor為代表)的相關度極低,基本為零。因此, 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將黃金加入投資組合中可降低風險,即“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黃金也許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很高的投資收益,但它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散風險作用。世界黃金委員會推算,黃金占全球總資產市值的2%。不考慮其他因素,只考慮分散風險,至少把資產的2%用來投資黃金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歷史上素有“亂世黃金”之說,即黃金有投資“避風港”作用。當出現政治爭端、社會動盪、經濟或金融危機時,投資者會大量購買黃金避險。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使得黃金價格一路從每盎司800美元攀升至1900美元的歷史高位。隨著上述危機逐步化解,金價也由漲轉跌。德國的baur和lucey兩位學者研究發現,當其它金融資產大幅貶值時,黃金價格保持穩定或上升。據統計,過去10年,當中國股市大幅下跌(日跌幅超5%)時,黃金價格保持穩定。

對中國而言,在經濟體制改革、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2014年無疑是經濟、金融系統危機風險相對較高的一年。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都是2014年中國經濟運行中的重大潛在風險。對投資者來說,若要對這些危機有所防范,購買黃金無疑是最優選擇。

此外,美國杜克大學erb和harbey對比了金融資本和實際需求對黃金價格的影響。他們發現,金融資本對金價的影響是實際需求對金價影響的4倍。短期來看,中國大媽由於沒有資訊優勢,很難掌握資本流入流出黃金市場的即時數據,因而在短期內往往會處於劣勢。然而,資本的流入流出等投機因素雖然對金價短期影響較大,對其長期走勢卻幾乎沒有影響。鑒於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年大量增發貨幣,金價還未達到與貨幣發行量相匹配的程度,因而還有一定上漲空間。中國大媽顯然不是短期投機或套利者,其購買黃金的動機應鎖定在長期投資。如是,她們短期的虧損不太會影響可能的長期收益。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經濟在2014年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歐美國家源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後遺症(如債務危機和大量增發貨幣等)並沒有得到根本遏制。與此同時,烏克蘭動盪局勢、中日領土爭端等突顯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動盪。投資者可以購買黃金來規避上述風險。投資時,中國大媽尤其應當堅持長期投資的信條,規避資訊劣勢和短期逐利行為。

(文章來源:ft中文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