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經濟再平衡是偽命題 凈出口對gdp增長貢獻有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1 08:44


編者按: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刊文指出,主張通過減少投資實現經濟“再平衡”的說法似乎有誤。問題其實在於效率和投資回報率。浪費的投資對潛在經濟增速起不到任何作用,只相當於當前開支,推動眼下的增速,卻無法更進一步。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再平衡”已成為許多經濟評論的口頭禪,尤其是關於中國經濟的評論。這很不幸,因為顧名思義,“再平衡”這個詞暗示必須權衡各個經濟領域的利弊並做出取舍,但這種取舍可能並不存在;更令人遺憾的是,可能無法斷定哪個領域最重要、最應該給予支援。大多數傳統觀點認為,中國需要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重新調整經濟結構,鼓勵私人消費。就連歐洲央行對中國的觀點也一樣:“偏向生產者及以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依然盛行,經濟失衡是其固有的副產品”。本文將探討這些看法。


投資與消費是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兩個領域,而凈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極其有限。當然,我們都希望中國繼續提高人均收入,並增加消費。但如果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幾乎已與投資差不多,就很難斷定這個領域已經失衡。同樣,投資對gdp的貢獻與消費類似,因此看起來也並不出格。圖表中的“失衡”之處,在於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自由貿易。從那以后,中國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如今,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也是第二大進口國。在服務出口與進口方面,中國分別排名第五位和第三位。出口占中國gdp的27%,進口占25%。有這樣出色的表現,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怎么可能如此之低?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中國出口中的進口成分占了很高份額,因此國內附加值相對較低。看看附加值調整后的貿易平衡,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相對貿易總額下降了三分之一。中國對歐洲貿易順差也一樣,而對亞洲的貿易逆差則有所收縮。事實上,2009年中國出口的國內附加值比率為67%,低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76%以及美國的89%。這意味著由出口貢獻的27%gdp,其中國內附加值只占67%。因此,中國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就降到18%,而附加值調整后的德國出口占gdp比率為38%,英國為27%,法國為20%,日本和美國分別為13%和12%。確實,中國對出口的依賴,其實類似於傳統視為相對“封閉”的經濟體,如法國、日本和美國,與較開放的歐洲經濟體不太相像。這與大多數傳統觀點相悖,投資者最好清醒過來,認識這個極其重要的事實。結論是:中國“再平衡”經濟以利於出口,特別是利於增加國內附加值出口,對中國有益無害。中國已在這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還要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高出口產品與服務中的國內附加成分。一如既往,教育是提高質量的關鍵。改革戶口制度、便利城鎮外來人士入學,對於這一戰略能否在長遠取得成功,將至關重要。

中國是否過度投資?無疑,投資占gdp比重達到50%(2012年第四季度,按支出法統計的名義gdp計算)似乎過高。2013年年底,美國投資同比僅增長近9%,與中國一比便相形見絀。不過,1948年、1950年和1984年,美國投資增速曾經接近40%。這就令人懷疑美國現時的投資是否足夠。經濟增長是由可獲得的人力和資本數量、以及兩者的生產力所創造。因此,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就有其意義所在:首先是為了轉型為基建發達的富裕經濟體,其次是希望抵消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對經濟增速帶來的負面影響。按照各種不同的估計,中國當前潛在實際gdp增速可能接近8-9%,而美國潛在實際gdp增速只有2%。實際上,美國潛在經濟增速從1949年的5%左右一直穩步下降。中國投資比重偏高既可以理解也可取。這是因為中國面對人口問題的不利因素,投資能讓中國走向現代化,建立穩固的資本基礎。而美國也必須應對勞動力萎縮問題,所以也需要設法增加投資,否則可能陷入經濟停滯。

因此,主張通過減少投資實現經濟“再平衡”的說法似乎有誤。問題其實在於效率和投資回報率。浪費的投資對潛在經濟增速起不到任何作用,只相當於當前開支,推動眼下的增速,卻無法更進一步。此外,我們都能夠理解,大規模低息貸款用於回報率低的投資項目,會對金融系統構成威脅。金融系統和國企有必要進行改革,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效益,但這種成效可疑的貸款增多,可以說是改革的障礙。不過,改革已經取得進展:如今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區間已經擴大到正負2%,貸款利率已經放開,未來兩年存款利率也將跟著放開;而根據一項試驗計劃,私人銀行將率先在四個地區開展業務。由於投資的優劣日益由市場標準而非政府政策來評斷,貸款將難以收回,企業將會破產。據中國社科院表示,中國私人和公共債務加起來將相當於gdp的216%,而美國的比例為280%左右。以任一標準來看,這個數字都不能說是微不足道,但仍算不上太高,中國政府有能力幫助大家脫困,而且仍不屬於“最差類別”──從許多成熟經濟體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情況仍令人羨慕。

中國無疑應該刺激私人消費,但肯定也有必要提高人均gdp及改善收入分配,后兩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至關重要,而非只是與其他經濟領域問題相對的一件小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2年中國人均gdp為6100美元,美國為51750美元,瑞士為79000美元。盡管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但仍需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把私人消費提高到成熟經濟體的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既是目標也是方法。那些改善了收入分配的國家,經濟有可能大幅增長,相當於貿易自由化能夠達到的程度。改善收入分配還能讓更多社會階層分享經濟增長成果。中國基尼系數比美國差不到哪兒去(分別為47和45),但中國進步空間很大;北歐國家基尼指數往往在20多。推動稅制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都有助改善收入分配。

歐洲央行認為中國經濟偏向於生產者,這種看法是正確的。確實,專注生產者而非消費者的經濟體,往往相當封閉並實行保護主義政策,至少內部如此。這令人想到法國和意大利,日本也是如此。這些國家經常采取政策限制外來者進入特定市場或行業,因此制造的就業機會較少,物價也被推高。只略舉兩個例子:如這些國家的制藥和公證機構實行寡頭壟斷,顯然是以犧牲其他人為代價,令壟斷者受益。這在中國無疑也是個問題。在這些領域推行結構性改革,是提高中國和成熟經濟體潛在增速的最有效規則。

總而言之,建議中國減少投資與出口、增加消費的傳統觀點,我們並不認同。相反,我們認為中國應該做三件事,而且不需要權衡任何領域的利弊:1)增加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2)繼續投資,同時通過結構性改革提高投資效率,3)改善收入分配。(文章來源: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翻譯/婁雪蓮;編審/alisonyeung)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