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在國際秩序重建之際 中國為何總是保持沉默?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0 08:52


編者按:融入國際體系一直是中國外交的核心目標之一,中國不但全面加入了各種國際制度,還主動接受國際約束。但對於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而言,中國一直就不是一個地位平等的玩家。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冷戰結束后,世界至少在10年里一直處於由美國領導的單極秩序中。


國際問題專家格拉謝拉•佩雷斯•加維蘭認為,中國自2000年開始逐步成為世界強國,具備建立雙極世界秩序並與美國組建兩國集團的實力。

然而,目前國際領域發生的政治事件預示著將出現一種新世界經濟秩序。

佩雷斯•加維蘭認為,克里米亞事件只是俄羅斯重新定位自己意圖的冰山一角。俄羅斯試圖將其影響力擴展到其它前蘇聯地區,而在這個國際新秩序的構建過程中,關鍵是中國。

據墨西哥《訊息人報》報導,中國在政策方面相當謹慎。中國與俄羅斯保持著經濟和政治聯盟關係:兩國在石油管道項目上合作;中國逐漸增加在俄羅斯的投資;兩國都是上合組織成員國。然而,與美國正面衝突並不符合中國利益。

佩雷斯•加維蘭認為,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中國是美國最大債權國,兩國企業間來往密切。如果美國經濟衰退,那么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佩雷斯•加維蘭還指出,美國的實力逐漸減弱,總統奧巴馬沒有得到國會的支援,民眾也不愿意再次陷入戰爭。美國正處於相對衰落當中,但也不會一落千丈。

與此同時,新興國家的崛起打破了現有的國際局勢和力量平衡。金磚集團在新秩序的構建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當前復雜的國家秩序中,區域大國圍繞著攸關利益展開了較量。

眼下對中國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中立。佩雷斯•加維蘭表示,中國應該靜待美國衰落,同時自己逐漸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但大多數分析人士都認為,任何一個強國都無法單獨控制世界。

未完工的大國

法國《世界報》報導則稱,享有世界第二大國身份的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歐洲訪問。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重要大國的行列中確實舉足輕重嗎?如果我們想要最有效地掌握與北京的關係,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國似乎已具備了大國的一切重要標志。憑借著高速增長的經濟,中國對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感到驕傲,盡管近兩年來經濟增速令人擔憂地放緩。

它還擁有穩定增長的軍事能力,其象征就是已出海執行過任務的航空母艦。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與歐洲在這方面的退縮呈明顯對比。最後,而且這無疑對北京來說是重要的王牌,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而所有常任理事國可憑借自己的否決權影響國際事務。

然而,除了所有這些標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還猶如一個未完工的大國。相比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尤其是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且捍衛其國家利益的大國,它更像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大國。然而,各國時常必須使自己的聲音被聽到,這就迫使北京面臨一些困境。

例如,烏克蘭問題突出了中國這個大國作為國際舞臺上主角的種種局限性。因為在俄羅斯2008年出兵格魯吉亞之后,克里米亞問題的焦點在於向中國領導人提出了真正的挑戰,迫使他們在兩者之間作出決定。

一方面是中國領導人不斷譴責干預行為,這是北京對外政策及其在非洲、中東、還有拉美魅力戰略的最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他們必須維護與莫斯科看起來不太牢固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中國正在矛盾中尋找新身份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對於中國而言,近兩年是轉折性的一年。無論內政還是外交,“變化”都成為與這個東方大國緊密相連的關鍵詞。新一輪國內改革大幕已經轟轟烈烈地拉開,外交上的改革創新也進入新階段。如何理解中國的變化和其未來走向?“身份”當是一個可取的視角。

從2013年起,中國就開啟在矛盾中尋找新身份的進程,而這一身份建構進程能否成功將關係到她和世界的前途命運。

改革——建構中國特色2.0

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經驗都可以被歸納為中國特色1.0。如美國著名國際問題研究學者、美利堅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教授阿米塔夫阿查亞所言,成熟的社會不會僅僅消極地接受外來制度規範,而是會嘗試將外來制度與本土社會結構結合,從而實現外部制度要素的本土化。

顯然,既要保證核心政治經濟結構穩定,又要在諸多領域以外國為師,推動改革,其挑戰是可想而知的。

但就是在這種挑戰之下,中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經濟特區拉動下的試驗-推廣式改革,到入世談判引導下的制度調試,中國政府在改革的進程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控制力,從而既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又保證了社會主義制度內核不被破壞。

隨著改革的深化,決策者們意識到中國正處於十字路口:一方面,西方制度中技術層面的要素已經被大量采用,而剩下的部分多是事關國體的內容;另一方面,如果停止制度引進,那么中國就將面臨無經驗可循的全新局面。

這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新一輪改革所面臨的背景。可以說,中國改革的前途命運就取決於中國能否成功地進行根本性的制度創新,從而真正建構起改革與發展的中國模式,即真正專屬中國的中國特色2.0。

外交——建構大國身份

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崛起多半是理論話語和宣傳工具,而非真正的國際關係現實。無論從中國國內還是從既有大國的視角來看,中國都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中等國家。在中國國內,“韜光養晦”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與之並列的“有所作為”險些被人們所遺忘。

融入國際體系一直是中國外交的核心目標之一,中國不但全面加入了各種國際制度,還主動接受國際約束。通過上述行動,中國比較有效地表明了其政治抱負的和平性和有限 ,但同時也建構了一種中等國家身份。對於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而言,中國一直就不是一個地位平等的玩家。

這一尷尬現實從他們對中國每一項較為進取的外交行動的反應上便可一覽無余。無論是中國海軍經過宮古海峽所引發的日本的強烈不適,還是美日等國對中國新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抵制,都說明了一點,世界對按照大國邏輯行事的中國還極易“過敏”。

這就是中國對外政策改革創新的背景。前文所述的這種不正常的國家身份顯然不能適應中國發展的需要。中國要做真正的大國,就需要重構原有的國家身份, 而這正是新外交的難點所在。

眾所周知,后發國家的身份重構往往導致不愉快的歷史記憶——戰爭。德國崛起的歷史經驗就是傳統的爭霸戰爭邏輯的最好案例。而和平條件下的大國身份重構則鮮有成功案例。德國成為了歐洲中心國家,但其軍事能力受到極大限制,而日本的“正常國家化”也進展緩慢。對於中國而言,既要做全面的大國,又要避免全面戰爭,這顯然需要在路徑上采取重大創新。

從實踐來看,這種創新已經初現端倪。中國正在通過漸進式推進的方式,以堅持不懈的實踐,使更為進取的對外行為常態化,從而使世界對中國“脫敏”。

時至今日,中國艦隊的深海訓練已經鮮遭非議,釣魚島巡航也基本實現了常態化。而美國對東海防空識別區態度的軟化也說明,在正確的操作下,這一令亞洲和世界震驚的“新”事物,也終將成為國際關係中又一個新的既成事實而已。

當然,就如“脫敏”需要高超的醫療技術一樣,中國的身份重構實踐也考驗著決策者和實踐者們的能力。對力度和速度的控制是漸進式身份重構成敗的關鍵。維持這種控制力無疑是相當困難的。一方面,正如觀眾成本理論所指出的,更進取的對外行為將推高國內公眾的預期,從而帶來更大的決策壓力和更小的伸縮空間。

當然,就如“脫敏”需要高超的醫療技術一樣,中國的身份重構實踐也考驗著決策者和實踐者們的能力。對力度和速度的控制是漸進式身份重構成敗的關鍵。維持這種控制力無疑是相當困難的。一方面,正如觀眾成本理論所指出的,更進取的對外行為將推高國內公眾的預期,從而帶來更大的決策壓力和更小的伸縮空間。

另一方面,對外行為的拓展也必然引發更多的危機,這對中國的危機管理能力也是一個巨大挑戰。當然,如果中國能夠克服上述兩項挑戰,在對外行為中成功拿捏進取和克制的平衡,則世界終將對作為大國的中國習以為常。(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