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不投入電池芯 台電池廠得尋海外合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03 15:32
精實新聞 2014-03-03 14:50:54 記者 陳祈儒 報導
在四、五年前曾經發生過數次電池芯廠品質不穩,造成筆電客戶鋰電池封裝模組失火的情形,讓電池芯廠蒙受重大的損失;這也成為國內下游鋰電池封裝廠商不願意投入電池芯的最主要藉口。
在國內的電池產業中,除F-立凱(5227)從上游的材料,為自己拓展至最下游的「出海口」而切入電動巴士外,主要營業額較大的則是鋰電池封裝組廠,例如新普(6121)、順達(3211)等,而其他還有加百裕(3323)、新盛力(4931)與西勝(3625)、天宇(8171)等中小型業者。
新普、順達的年營收規模皆在250億元以上,甚至達550億元以上,主要是新普、順達的直接客戶是國際品牌廠商,例如惠普(HP)、戴爾(Dell)、蘋果(Apple Inc)、東芝(Toshiba)、華碩(2357)等。
新普與順達並不是透過ODM代工廠來爭取訂單,因此營收來源穩固,對自己公司有利,惟實質上能夠帶動國內產業鏈成長性卻有限。
台灣的下游鋰電池封裝廠都直接跟國際NB、手機品牌廠往來,而且不願意採用台灣本地自己生產的電池芯;至於更上游的材料與化學原料廠則都必須獨自跟海外客戶接洽,形成了下游產業直接跟海外品牌業者往來,而中、上游,以及特用化學品業者也單獨跟海外電池芯廠合作的情況,沒有形成真的產業聚落的效應;這樣的模式已是台灣二次電池科技產業的基本情況。
不過,反觀中國大陸業者則不同,由於中國科技廠強烈的想要技術自主,好跟上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在二次電池、鋰電池的技術等級。
中國大陸已經靠著政策力量把中游的電池芯產業先建構起來,並且透過學習與吸收海外技術,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鋰電池產業鏈,現在的電池芯的產業規模已經趕上日本、韓國同業,僅在技術能力上還有待提升。
對於日本、韓國、美國等二次電池產業來說,中國大陸的同業還不構成威脅,主要在充放電的二次電池技術上,美國與日本已經大幅領先,而韓國科技廠又有自己的手機與平板、汽車產業作為下游的出海口。
中國鋰電池產業有了電池芯,就能夠培養自己的鋰電池模組,而且還能夠把上游的電池材料、特用化學品拿來試驗,形成共生共榮的產業鏈。而且中國下游廠也同樣具備有手機、平板與電動機車與電動汽車的市場,也有「出海口」的利基,也就是中國發展成為像是日本的完整鋰電池產業鏈是很有機會的。
國內的鋰電池模組廠商,為了自己的營運發展考量而不願投入或發展電池芯,是對其大股東負責,也並不是壞事。但是,較為可惜的是,台灣投入電池芯的業者都不算成功,無法有效整合上、中、下游。
台灣科技業的出海口原本就容易掌握在海外客戶的手上,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太多本錢發展自己的完整產業鏈,也是必然。既然如此,就該要充分利用海外市場來壯大自己,並且同業之間應該相互合作,才能順利從3C充放電電池市場,逐步轉換到電動車的動力產業。
目前國際高功率電池上還沒有制定的標準與規範,技術上百家爭鳴,這正是台灣相關電池廠商結合大陸、或是跟歐美客戶整合的良機。也就是說,即使在沒有自己完整的一貫產業鏈下,還是能夠尋求到合作的突破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