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之處的萌動 從微信紅包和求關愛說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年新年伊始,我們就遇到了兩個熱點。一是微信紅包,像我這樣對移動支付一直心存疑慮的人也被裹挾著綁定了銀行卡開始發紅包,整個春節大家都在起哄和哄搶中狂歡,微信紅包銀行卡綁定用戶數一晚就超過1個億,一個晚上干了支付寶八年的活,而且還不花騰訊一分錢。另一個是泰康的“求關愛”,從泰康微信公眾號的“微互助”進入,1元錢獲得1000元的一年期防癌保障,轉發至朋友圈,小伙伴最高可以為你追加到10萬元保障。內部公測推出伊始即引發無數潮人競刷屏,短短三天就有三萬人次參與了“關愛”。
這兩個產品有一個共性,就是對人性的深刻精準把握。微信紅包在春節前推出,符合國人過年發紅包的傳統習俗,長輩領導不好意思不發,高富帥們不好意思不發,收到紅包的不好意思不發,於是乎就蔚然成風了;微信紅包還迎合了成年人的遊戲心理,收紅包的喜悅,搶紅包的緊張,等紅包的期待,丟紅包的失落,發紅包的滿足,這對成年人來說,就是一次難得的狂歡遊戲。泰康的“求關愛”也是如此,紅包是發,關愛是求,既不簡單雷同,又如出一轍,符合社交群互助遊戲精神,一元不多,舉手之勞,多了不行,避免尷尬,相互關愛,重在體驗,人氣高低,一目了然,相當於也是一次比拼人氣的遊戲了。泰康的“求關愛”和微信紅包一樣沒花一分錢,品牌價值提升了,產品口碑樹立了,客戶體驗實現了,客戶資訊到手了,可以說,這是一次典型的互聯網“贏銷”案例。
現在說起互聯網金融或者互聯網保險(和訊放心保),很多人都會想到這是一個新興渠道,一個擁有海量潛在客戶的藍海,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只是望洋興嘆或者說葉公好龍。如果不能做到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尊重和滿足,也只能是入寶山而空回。舉一個反面例子,當大家正在哄搶微信紅包時,某品牌公司發了一個“紅包”,點開一看原來是一個意外險投保頁面,試想一下,當時大家是多么的鄙視,往深里一想,拿到紅包的前提條件是發生意外事故,這是祝福還是詛咒?包裝不對,時機不對,連名稱都不對,只知道簡單抄襲,哪怕把紅包改成“護生符”效果都可能更好些,這就是不把握人性甚至是漠視人性的反派典型。
泰康“求關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在互聯網其中的社交網絡分支的一次嘗試,打造了“微信+保險=關愛”的概念,啟發了大家“原來保險還可以這么玩著賣”,其意義與其說收獲了多少客戶,還不如說是一次對互聯網的“求愛”,是對人性細微之處的精妙把握,是保障型產品遇上互聯網之后的一次萌動。
互聯網保險,需要更多的帶有互聯網精神的萌動。只有越來越多的基於人性細微之處的精妙把握,保險才會在互聯網生根發芽,真正成為互聯網保險,而不是裝在互聯網新瓶中的保險舊酒。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