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陸投資依賴症未解,貨幣供給自然得增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13 11:52
精實新聞 2014-01-13 記者 戴詩珊 報導
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於日前在北京舉行。大陸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演講指出,大陸在1992年到2001年的時候,大概是平均一塊錢(人民幣,下同)的投資轉化為五、六毛的收入,現在只有兩毛多。所以投資的依賴症現在看來還沒解決。由於有投資的依賴症,所以大陸的貨幣供應就得要增加,銀行信貸就得要增加。
成思危表示,大陸的經濟週期自改革開放以後,經歷了三個經濟週期,現在進入第四個,第四個經濟週期,就從2013年開始,這個大概也是十年左右,這個週期的特點,他認為強調質量平穩地中高速增長。所謂強調質量,是強調不要過分追求經濟速度,而要追求增長質量。
成思危指出,大陸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訂了GDP保8%的目標,大陸當時大量投資、金額達22.5兆元,當年GDP是33.5兆元,固定資產投資佔了2/3,投資增長30.1%,銀行信貸增長了9.6兆元。GDP 8%是保了,但是造成了產能過剩,庫存擠壓、投資效益降低等負面問題,到現在都還沒處理完。投資效益是用兩個指標來衡量,一個是用增加1%的投資拉動多少GDP。一個是一塊錢的投入,產生多少GDP。而這兩個數字目前都遠遠低於在1992到2001年那個週期的數字。
有些人認為大陸發展就是要靠投資,投資是拉動經濟發展重要的因素。只有投資才能夠拉動生產原料的需求,拉動由於投資轉化成工資,拉動消費,投資可以促進教育、科技等等的發展,沒有人否認投資的重要性,但是有句話於十八大已提了,就是保持投資的適度增長。
大陸1992年到2001年和2002年到2012年經濟週期最大的不同,就是1992年到2001年的時候,大陸的投資增長應該說還是合理的,因為當時平均下來的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速度沒有高於GDP增長速度的1.5倍,而在2002年到2012年這個週期則遠遠超過2倍以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