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巨頭緣何青睞印度裔CEO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07 08:09
劉瓊
印度籍(裔)高管“佔領”硅谷的四大秘密
●英語語言優勢和思維習慣
●IT業優勢
●抱團文化及人脈網絡
●發達的商學院教育
從一個印度移民到世界最有權勢的科技企業之一的微軟新CEO, 在2014年2月4日晚,1967年出生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省海得拉巴市的塞特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實現了這樣的飛躍。
近年來,像納德拉這樣的印度裔面孔,越來越多出現在全球500強公司裏。有美國媒體甚至評論,印度正在進化為一個不斷“出”21世紀CEO的神奇國度。為什麼印度裔高管能順利突破職業的“天花板”,坐鎮國際頂級大公司?
印度裔高管“佔領”硅谷
在硅谷的大公司高管中不乏印度裔人士,如谷歌13名頂級高管中,印度裔有4位。早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來自國外的高管和技術領軍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占到了33.2%。
關於印度人在美國硅谷的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印度媒體認為:最初是美國的科技公司發現了印度人的IT能力,后來印度裔開始幫助其他的印度裔,在美國硅谷已經建立了人脈資源網絡,這些在科技公司內擁有極強影響力的人脈網絡資源增強了印度裔高管的職業競爭力。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標認為,印度裔高管脫穎而出更重要的競爭力,“是在競爭激烈、資源有限情況下的創新與開拓能力”。實際上,納德拉就是微軟多項重要技術的開發者之一。
這種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科技領域,當私募基金公司克杜瑞的合伙人、聯合利華前高級總裁文迪·邦加(Manvinder Singh Banga)還是聯合利華印度分公司的職員時,在開拓印度農村市場的過程中,就創新地雇佣印度婦女作為自己的經銷商,再貸款給她們購買聯合利華的商品,讓她們把東西賣給社區裏的其他人,不僅為聯合利華建立起新的銷售渠道,也解決了部分婦女的就業問題。
文迪·邦加的弟弟阿賈伊·邦加(A jay Bango)從雀巢公司開始職業生涯,此后成為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並在2010年成為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總裁兼CEO。他所帶領的萬事達卡在印度做了一項創新的指紋支付試驗。印度政府採集了6億農民的指紋記錄,國有銀行向這些人開放併其設立銀行賬戶,希望由萬事達卡幫助通過指紋來實現交易,但是在印度農村安裝指紋識別設備的成本太高,萬事達在手機上安裝了指紋識別器,通過手機系統傳輸到萬事達卡系統,現在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的農民,都可以利用指紋支付在自己的村莊購買他們的日常所需。
發達的商學院教育
雖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件和后端服務外包大國,在IT科技領域具有培養高端人才的優勢,但在其他領域,印度也有不少“出口”到國際大公司的高管,包括諸多CEO或前任CEO。
據美國《時代》周刊對標普500強企業的研究發現,印度人擔任CEO的數量僅次於美國人。並且,印度裔管理人才不僅更多出現在管理實踐領域的跨國大公司和創業企業中,任建標告訴記者,在管理教育領域的商學院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印度裔院長。
2010年,美國著名的哈佛商學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羅利亞(Nitin Nohria)為該學院第10任院長,也成為這個著名學府102年曆史上首位非本土裔的院長;芝加哥商學院也選定印度人蘇什·庫馬爾(Sushil Kumar) 擔任新的院長;在歐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名譽院長迪帕克·詹恩(DipakC.Jain)2011年也擔任了INSEAD商學院院長一職。
“管理教育方面的歷史和優勢是印度裔CEO迭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柏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印度經濟發展程度不是很高,整體的教育水平也不高,特別是基礎教育方面,“但是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擁有較長歷史。”
如知名的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 IIM)阿默達巴德分校是在20世紀60年代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的,而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加爾各答分校則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的。
相比印度五十多年來一直培養和輸送經過專門訓練的管理人才,中國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逐漸建立商學院,吳柏均表示,“中國在管理教育方面時間還不夠長,很難大量培養有足夠經驗的、綜合能力更強的國際管理人才,不過最近幾年中國商學院也發展迅速,華裔高管也在國際大公司中嶄露頭角。”
衝破“天花板”
在一些大型跨國公司中,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高管往往遇到有苦難言的“天花板”:在自己所在國家的市場做到最高職位,但是在通往公司總部核心管理層的道路上,卻總是遙遙無期。
“華人高管,尤其那些不是在西歐本土或者北美本土學習成長的,而是從中國大陸走出去的,在社交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確實存在先天的不足。”一位德資跨國公司中國資深副總裁對記者表示。
他還發現,美國或歐洲企業高層都存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從哪所學校畢業,加入什麼俱樂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外來者較難了解的很多舉止或者是常識性的東西。
為何更多印度裔高管能突破這樣的“天花板”障礙呢?
“玻璃天花板的存在還與語言、生活、思維習慣有關。”任建標表示,“相比華人高管而言,印度裔高管因為從小就講英語,而這是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而語言背后是更加密切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融合。他們中的一部分,雖然是印度裔,但是在美國長大,具有能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的思維方式。”
而文迪·邦加也曾表示,印度的生活是他人生的磨刀石,鍛煉了其適應能力,而這是跨國公司高管應對新市場和不確定因素所必備的能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