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富興社區」小村莊展現綠色奇蹟
鉅亨網新聞中心
當選國際宜居城市 花蓮「富興社區」小村莊展現綠色奇蹟(劉敏娟報導)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1997年開始創辦「國際宜居城市大賽」(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eable Communities),主要目的是鼓勵民眾採用最佳的實踐經驗、創新意識和永續性環保發展模式,改善全球居民的生活品質,被稱讚譽「綠色奧斯卡」。
這次比賽項目以人口數分成A到E五個類別,另外還有自然類、建築類及設計類三個項目,以及一個補助計畫項目。去年(2013年)全球有超過300多座個城市及社區團體報名角逐,初賽淘汰大部分的隊伍後,最後共有44個社區進入決賽。
麥邁團隊執行長、也是花蓮縣府景觀總顧問連啟文說明:去年分五個類組,花蓮縣在第四類組(D類組)獲得第二名,分數最高、成果最好;其次是新北市在E類組獲得第三名。
另外,台灣也有多個社區參賽,分數最高的是花蓮瑞穗鄉富興社區,榮獲A類組(社區人口數在2萬以下)的銅牌獎肯定。另外,臺北市竹子湖社區、台南市龍崎社區、台中市廣福社區、宜蘭縣鄂王社區、臺北市劍潭里、台南市後壁區土溝社區也都各有斬獲。
連啟文表示:「富興社區是台灣參賽隊伍中分數最高的社區,尤其花蓮資源相對稀少,這項成果相當不簡單,國際宜居城市的核心目標是居民願意犧牲眼前利益,投注在自己的土地,對於未來發展充滿願景,所以競賽的社區不一定是繁榮的、進步的!評審委員重視的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社區!」
而富興社區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社區呢?社區的人又如是如何感動國際評審委員呢?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清茂介紹了他們的故事:「富興社區位於花東縱谷、在瑞穗鄉與光復鄉交界處,是一個沒沒無聞、道道地地的農村社區,目前人口數大約700人左右,涵蓋閩南、客家、原住民三大族群,以務農為主,年輕人往外出走賺錢,家鄉只留下老老少少,這幾年,我們加入了政府農村再生計畫,在水土保持局帶領下,社區開始蛻變,我們鼓勵老人們走出家戶,特別營造一些公共空間,包括老人亭、大樹下、土地公廟等各種空間改善整理,讓老人越來越有活力,社區越來越熱鬧,每天下午三點,老人就會固定出來『上班』了,大家可以帶菜來烹飪、聊天,每個定點都有2、30人聚集在一起;---」
除了生活面的改善外,生產面也頗有斬獲!富興社區的土鳳梨產業今年可創造了高達5、6千萬的產值:「我們社區位於東海岸沖積扇,比較缺水,當好適合種植鳳梨,所以從60年代就開始種植鳳梨,我們土種鳳梨種的不錯,而且和一家知名的鳳梨酥業者合作,提供土鳳梨餡料,還有生產拜拜祭祀的鳳梨花,目前朝二級、三級加工以及休閒農業發展,鳳梨產業產值已經大躍進,比過去高達4倍,種植面積達130-150公頃,還吸引20多位年輕人來家鄉種植,鳳梨多、造就地方就業機會,向食物鏈一樣,讓年輕人願意回家,可預期的未來經濟會更加活絡!」
農村有產業就有商機和希望,不過,居民並沒有忽略家鄉生態環境。楊清茂說:「我們還有三分之一土地是響應農委會獎勵的平地造林計畫,目前林相繁密漂亮,生態資源越來越豐富,吸引許多環頸雉來棲息!村莊到處都有環頸雉走動!」
這樣一個人口稀少、環境美麗、老人有活力的社區獲選為「國際宜居城市」,幕後推手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分局長陳淑媛非常開心的說:「富興社區在民國96年開示參與社區培訓,也成為花蓮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的社區,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社區、環境很乾淨、人情十分濃郁---,花蓮到目前為止有117個社區參與過農村再生培根課程,透過四階段課程,讓居民先認識計畫內容,並針對社區既有資源、特色景觀,先認識了解自己家鄉的寶藏,再由下而上形塑願景、擬定農村再生計畫,針對自己的需求、朝著願景發展!富興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除了楊清茂總幹事外,富興社區另外一個靈魂人物,被暱稱為「阿州伯」的村長莊明州,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出門幫忙社區修剪花木、打掃清潔並且撿拾狗便,75歲的州伯的故事正好說明了社區得獎最重要的關鍵力量,就是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人家說我吃飽太閒,我都回答,我就是太閒,才來做社區工作,對我的身體也很有幫助,我現在真勇健---,要維護社區就是要疼惜社區、要把社區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