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為錢狂收生自砸招牌 英傳統文化氣息落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04 16:02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為錢狂收生自砸招牌 英傳統文化氣息落漆      (圖:AFP)
為錢狂收生自砸招牌 英傳統文化氣息落漆 (圖:AFP)

過去8年,入讀英國名牌大學的外國學生急增近1倍。留學生帶來大筆收入的同時,亦有英國輿論憂慮,他們或擠掉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高等教育界人士指出,英國大學的最主要賣點正是英國傳統文化和氣息,濫收留學生只會令這特質淡化,反而失去自身金漆招牌。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英國大學的學費過去10年急增,現時部分學校每年收取留學生1.5萬英鎊學費,遠高於本地學生,不過還是有愈來愈多外國學生赴英。

由牛津、劍橋、達勒姆、伯明翰等24間名校組成的「羅素大學聯盟」數字顯示,各校外國留學生人數由2005/06年度的3.9萬人,增至2013/14年度的7.5萬人。其中,埃克塞特大學急增近4倍;謝菲爾德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更由580人急增近6倍至逾4000人。增幅不只是來自中國留學生,在格拉斯哥大學,巴西留學生佔學生總人數比例,由8年前的2%增至7%。歐盟國家中,以來自德國及法國的留學生人數最多。

英國文化協會發言人分析,留學生急增顯示各國希望赴海外留學的學生人數增加。劍橋大學招生事務總監蘇埃爾亦指,不斷有新的留學生市場開放,而且各地學生更願意出國,「愈來愈多年輕人視自己為世界公民,希望到最好的大學讀書」。在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及經濟學的20歲中國留學生龔宇哲(譯音)指,中國人重視大學聲譽,她便是衝着牛津的名氣而來。

與此同時,入讀英國名牌大學的本地學生有減少趨勢,以牛津為例,該校本地學生人數由8年前近1.1萬人減至不足1萬人,減幅逾14%。智庫組織「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總監希爾曼估計,在一些名校,留學生搶走本地學生學位的現象更明顯。

羅素大學聯盟總監派亞特表示,成員大學須在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間保持平衡。她指,英國大學吸引外國學生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校園瀰漫英國文化,若留學生太多,這種文化會被稀釋。不過亦有意見認為,增收留學生有助改善院校財政狀況,有助它們將更多資源投放在補貼本地學生。

英國政府為了把每年淨移民人數降至10萬以下,並打擊簽證詐騙,2015年公佈新的移民規定,部分措施特別針對外國學生,提高赴英留學門檻。這項措施不但影響留學生,也令倚賴留學生學費收入的英國高等院校面臨財政困難,不少大學對新政非常不滿。

內政大臣文翠珊去年7月宣佈修改移民政策,針對外國學生的措施包括需證明擁有更多積蓄,能支付留學期間高昂的學費及生活費。希望延長簽證的學生,需取得較以往更高學術水平。若想畢業後留英工作,薪酬最低要求亦會提高。針對入讀持續教育學院(中學以上、大學以下院校)的留學生規定亦大幅收緊,包括取消非歐盟學生畢業後可留英工作兩年的簽證,公營醫療收費亦大增,最高達英國本地學生的4倍。

據報文翠珊曾表示,各大學應發展持續可行的資金模式,不再依賴外國學生。商務大臣賈偉德出席電台節目時亦稱,希望打破「在英國讀書和留英工作之間的聯繫」,反映政府對留學生的消極態度。有遊說組織指出,當局的政策或令外國學生放棄到英求學。 

University World News網站引述英格蘭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HEFCE)發表的研究指出,英國大學收生有傾向依賴中國學生的趨勢,長遠來說,對英國教育界來說並非良策。研究認為,中國現時人口急速老化,20歲人口未來5年會下跌4成,年輕留學生的人數未必穩定。況且中國及馬來西亞等亦有同時投放資源,積極提高自身大學的學術質素,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學府,未來將與英國的大學構成競爭。

研究援引官方數據指出,歐洲如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國經濟狀況較差,而且年輕人口銳減,但當地赴英留學的學生數目不跌反增,顯示有其他因素吸引學生赴英留學相信是不少學生認為英國學位認受性高,可提升就業機會。

入讀英國大學的本科生人數,往往集中於跨國教育發展蓬勃的國家。研究引用中國及馬來西亞為例,指出兩地逾半數學生,透過入讀海外英國教育機構開辦的課程,銜接學士學位。

雖然赴英的國際學生人數回升,但較其他英語國家仍少,例如美國2012至2013年國際學生增加8%,速度比英國快一倍,將成為英國學府招生的勁敵。

而據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ISC)去年調查發現,當地1200多家私校去年收取的51.7萬名學生,創40年新高,不過英國本地學生人數不增反減,海外留學生人數則增至2.7萬,較2008年多了33%。這些留學生中,以中國大陸及香港留學生佔最多,超過1萬人,其次是俄羅斯的2800人,德國及西班牙的留學生亦為數不少。

伊頓公學和惠靈頓學院等知名寄宿學校,留學生佔學生總數15%,在20年間急升7個百分點。布賴頓學院留學生比例也達9.7%,當中過半數來自香港,其餘是大陸、俄羅斯、保加利亞及阿曼。莫爾文聖詹姆斯女子中學留學生佔30%,大陸及俄羅斯學生最多。英國財相歐思邦母校的聖保羅書院,大陸學生也成為最大留學生群體。

《經濟學人》報導說,伊頓、哈羅、溫切斯特等英國私立中學人才輩出,學費也貴得驚人,自1980年以來急增3倍,例如伊頓每年學費超過3萬英鎊。雖然本來已吸引大批學生報讀,這些學校還是走上國際化的路線,目前有逾1/3學生來自海外,近年更爭相在中國等海外市場設立分校。分析指,英國私立中學成功的原因除教育質素外,還包括畢業生較易入讀名牌大學、注重創新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社會瀰漫平等主義的訴求,促使政府大力發展公立中學,私立中學一度面臨困境。私校遂大力提升表現,加上政府政策配合,才渡過難關。競爭和獨立評核權令私校不斷改善,當局1990年代初引入學校分級制,迫使私校致力提升表現,包括學生的理科表現,藉此與公校以及其他私校競爭。

如今私校學生的考試成績已明顯優勝過公校,縱使私校學生只佔全英7%,卻佔了入讀名牌大學的學生當中的40%。英國私校一般由校友擔任高層,他們深明保留傳統校風,又擅長領導學校革新。他們在1980年代早着先機,看準中學教育全球化的趨勢,利用英語是國際語言及倫敦作為國際樞紐的優勢,成功吸引不少外國學生報讀。不過隨着校內海外學生比例日增,這些學校也更難對外宣稱自己是「傳統英國學府」。

留學生「跟風」湧入英國,原本以為物有所值,但有些學生後來才發現,現實並非想像般美好。學費昂貴之餘,還要承擔各種意料之外的雜費,令他們大失預算,有人坦言擔心變成學校的「搖錢樹」。

來自印度,設菲爾德大學傳理系的22歲卡爾拉認為,英國收緊入境法令她「倍感自己是外來人」,無助留學生融入社區。她認為英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當局應准許留學生畢業後留居半年至一年。她又不滿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強行向留學生收費,表示自己從來沒使用保健服務,且非歐盟留學生學費比歐盟及英國本地學生多近兩倍,感覺不公平。

來自新加坡,牛津大學歷史系的21歲林舒晴(譯音)說,簽證及NHS調整加重留學生開支,而且手續繁複,種種因素令赴英留學變得不划算,削弱學生留學英國意慾。她認為英國政府及大學應仿效美國,提供財政援助。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