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十三五”規劃和政策布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25 16:0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
和訊網訊息 2015年(第八屆)中國ceo年會經濟論壇暨首屆商會領袖(天津)論壇在天津市靜海光合谷旅遊度假區隆重舉行,此次論壇以“政策風口上的創新機會--新常態下企業轉型之道”為主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張立群出席此次論壇,他認為 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應該充滿信心,作為企業來看對於中國未來應該充滿信心,但是也應該看到提出的任務,真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個是“十三五”要企業打的硬仗,不管宏觀環境怎么變,這個任務是不會變的。
以下為文字實錄:
張立群: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上午好,剛才劉元春院長對於今明兩年走勢發表見解還是很精彩的。
按照會議的要求希望談談長一點的時間,但是題目是宏觀政策形式與政策取向分析,我想放長一點,就是放在“十三五”期間,我的觀點主要是兩個,中國經濟新常態可能會涵蓋整個“十三五”期間,這個新常態重點就是中高速增長,中高速增長我想就是經濟增速換擋,實際上經歷了大概五六年的時間,2003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一直是兩位數,而且是持續攀升。我們看在2008國際金融危機開始之后,中國經濟明顯下降就是14.2%下降到6.6%,由於我們一攬子政策,三年之內在9%以上。這個是有代價的,通過發票子擴大內需是難以為繼的,就是地方債的壓力,包括通貨膨脹的壓力都必須要求一攬子計劃要撤出,所以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宏觀調控開始做調整,貨幣政策十二次提高準備金率,五次加息,財政政策開始對政府發債,包括對政府投資進行控制,就是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
在這個背景下2011年到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下調到8%以下,這個是中高速增長,我們從兩位數的高增長轉入到8%以下的中高速增長,這個就是中國經濟換擋。我同意前面劉元春院長講的,換擋問題主要是在需求方面,對於有些專家提出人口紅利消失,包括整個增長接近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增長率下降,對於這些判斷是不同意的。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沒有變化,包括人力資源的供給條件,包括儲蓄和資金的供給條件,也包括技術的供給條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勞動力15-64歲的人口總量還是在10億人上以上,2014年出現略微減少,但是中國的就業總量只有7.7億人,非農不到5億人,農民工數量這幾年持續增加,中國經濟發展並沒有受到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現在主要市城鎮化,主要是城鎮化抑制了向城市的進入,大城市裝不下,中小城市人們不愿意進,這個矛盾集中表現在對於需求的治理。大家看到最近幾年房地產和汽車都在調整,這個是市場需求調整的。
汽車工業今年的困難是逐步的增大,不斷的增大,對於整個工業是越來越明顯,原因就是汽車銷售的困難。2002年到2010年汽車銷量年均增長24%,但是201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7%,今年1--7月份同比增長不到3%,為什么汽車市場出現這個情況,就和我們現在城鎮化矛盾相關,大城市現在產業的聚集能力、基礎設施能力的相對比較高,公共服務水平相對比較高,使得人口過度向大城市聚集,現在已經人滿為患,特別是特大城市、一線城市,這個表現非常清醒,在這個背景下,大城市的堵車變得越來越嚴重,在堵車的背景下,搖號和限號不可避免,就是限制購買和使用的政策必須要出臺的。
當這個搖號和限號政策出臺的時候,人向大城市集中,市場向大城市集中的時候,受到的控制越來越嚴格,汽車市場下降,就是目前城鎮化格局下提前到來。建房集中在大城市,但大城市用地越來越緊張,尤其是一線大城市。像北京拿到一塊地是打破頭的,非常不容易。現在房地產增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2000年—2009年城鎮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9.8%,但是2010-2014只有3.6%,去年是負增長。大城市支援房地產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中小城市缺少人氣。所以在這樣背景下中國需求內需主導這樣的格局,內需的增長開始明顯降緩,汽車房地產市場降溫,必然導致產業降溫,導致化石能源降溫,那就是制造業的降溫,這一系列變化就是增速放緩。當然有一個原因就是國際金融,結束了世界經濟長期繁榮,結束了中國出口的持續高增長,2003-2007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長29.2%,但是2008年-2014年年均增長只有8.57%,今年1-7月份出口同比是負增長,所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說內需、外需兩個指標同時減速,中國經濟增長具有一個客觀必然性。在這個背景下,新常態中高增長是一個階段性的特征,短期內是不會改變的。在這個特征下,我要講適應新常態,就是新常態和舊常態有顯著的區別,就是普遍的短缺到普遍的過剩,要求企業主要解決有沒有的矛盾,因此要求企業就看擴張的快,看誰生產量增加的多,誰就可以增加更多的錢。但是過剩市場解決要求好不好的矛盾,是優中選好,能不能做到最好的性價比,達到這一點是不斷的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能,不斷的提高效應來擴大降價的空間。真正做到又好又便宜才能在新常態下發展下去,這個要求企業實現轉型,就是一直講的發展方式的轉變,由粗放的低水平的數量特征,轉到集約的質量效益性的清潔發展,這個對於每一個企業都是相當嚴峻的考驗,我們面對就是從做的快轉向做的好,從解決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大的挑戰。所以在這個挑戰背景下,我們中國經濟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過去是解決從無到有,就是快速擴張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初步解決之后,我們會發現,我們面對新的矛盾,就是怎么樣開始解決從有到好的問題,中等收入陷阱都是這個在這個時候暴露出來,從制度上來看,我們通過增強活力很容易解決從無多有的矛盾,但是真正解決從有到好的矛盾,中國真正達到接近日本德國的制造,接近美國的創新,那對於制度的要求就要高的到,制度的完善所推動的人的素質的提高,企業素質的提高,包括由此帶來的制造水平的提高,工作水平的提高,政府效能的提高,這些才是中國能在新常態背景下開啟新的發展步伐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來看,“十三五”轉變發展方式是一條主線,圍繞這條主線,我們面對著很多的風險和調整,要求我們在改革方面,體制方面重點明確責任、追究責任,包括社會征信體系,追政府追責問責責任,都是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大家才能約束自己,使人的素質不斷提高,產業的素質不斷提高,這個時候真正在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真正使發展含金量不斷提高。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對“十三五”發展還要有信心,中國發展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各種要素供給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於“十三五”的發展不要悲觀失望,有人說“十三五”發展的速度目標要調整6.5%,那就覺得政府撐不住,市場也不旁邊,沒有辦法就要退,我認為沒有必要悲觀。我們看需求的情況分享。在消費的方面已經取得了效果,在2011年-2015年,我們增速換擋的背景下,消費的增長沒有換檔,實際增長率是在10%以上,我們看宏觀、微觀和社會中的脫節作用,在確保基準民生方面是見到成效的,我們就業形勢現在是總體穩定的,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今年上半年718萬人,和高增長時期並沒有換擋,高速的就業和扶貧工作保持基本穩定,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7.6%,是高於同期gdp增速,我認為消費的減速是必然的結果。
困難企業增加了,但是困難家庭並沒有太明顯的增加,老百姓(603883,股吧)過日子,1-7月份餐飲零售業的增長,以及網上購物的增長,旅遊業的活躍都反映個基本事實,增速換擋背景下,中國人平常過日子的開支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換擋,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看到知識通過經濟增長的底部,就是13.64億中國人,所有生活有效訂單,對於生活資料生產的企業會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支援,現在我們說產業增速換擋來看,和消費直接相關的企業換擋並不是那么明顯,對於中國經濟要有信心。
第二點談內需還要講投資,投資也要有信心,前面劉元春院長講到對於今明兩年投資擔心,但是對於投資方有積極的方面。大的方面來看,中國仍然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階段,做事情具體表現是什么?就是我們要有更高的水平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們各種生產線的水平要通過創新驅動,就需要投資來支援。第二城市的數量還要增加,城鎮化的矛盾我們要加以破解。現在這個破解了,在新型城鎮化目標已經明確,就是以大城市帶動一批中小城市來共同發展,在這個基礎上,首先要實現城市群內部大中小城市的之間的同城化,就是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這里包含了大量的投資建設任務,像京津冀一體化,首先是交通要一體化,河北到北京的斷頭路要打通,北京到張家口高鐵建設,天津到保定的高鐵建設,這有很多的建設任務,要提高承載能力,還在地下配套設施的提高,地下管廊,包括地下管網地鐵清楚,只有這些方面打好基礎,而且面向未來的百年的長遠基礎,城市的發展才有很強的潛力。包括污水垃圾的處理,這都要有長遠的目標,在綜合規劃指導下布置。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城市建設,面向現代化現代城市格局帶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再加上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建設我認為是對外開放的大戰略,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系是越來越緊密,而且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世界經濟的影響都到了不可忽視的程度。新興發展國家,最重要就是中國自己,中國發展的好,出口也會受到拉動,這是一個互動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看到,就是實現這個大戰略,必須要有長遠的目的,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進步,全球化的發展也會幫助中國,我們要全方位對外開放,我們和世界經濟聯系的全方位的建立,包含了大量的硬體設施和互聯互通,這個首先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會引起區域經濟版面的變化,對外開放不僅是沿海,還有沿邊,還有內陸,由此我們都要有新的考慮,就是面向全球來版面我們未來,或者百年的基礎設施的大框架,這里面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也是非常合理的。
所以我不認為中國的投資未來很悲觀,首先政府要把事情我做好,還有很多的事情做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通過規劃和指導做的更好,更高水平來做。新型城鎮化推進當中,房地產是不斷趨向改善的,有人說中國的房地產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拐點,根據城鎮居民每戶有一套多的住房,我不同意這個觀點,中國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如果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0%,未來城鎮人口還要增加2.5億人左右,如果每個人按照35平米的建筑面積保障住房,這就需要大概77億平米的住房,如果每套按一百平米算,就是7700萬平米,現在我們就是1.2億左右。
現在很多常住人口在城市需求表現不充分,因為在城市沒有常住的打算,基本都是租房,北京有一百萬人就是在地下,半地下,像北京的蟻族,村民四千多人,租的房九萬多人,這些年輕人再北京站住腳是非常困難,第一個就是拿不到居住權,房地產發展和新興城鎮化推進結合起來,市場空間是非常大的。但是住房的版面要調整,原來在中小城市建的房子過剩了,使得這個產業在大中小城市版面合理,使得穩定性不斷提高,企業發展穩定性不斷提高,各種勞動力資源在地域版面上不斷提高,企業職工隊伍不斷提高,這就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很重要的。中國現在民營企業起起落落都是賺錢就走,沒有用上百年打造一流產品,像日本一個特殊材料螺絲釘,但是覆蓋世界市場,中國要達到一流制造企業穩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都和新興城鎮化推進,和城市緊密型提高僅僅相關,這個時候房地產需求潛力非常大,特別很多住房建設標準是是偏低的,包括用鋼量,還有住房的版面,還有小區的規劃。
現在80年代很多住房都是改造翻新,所以今後真要建設發達國家、歐洲的國家百年以上的住房,這個房地產企業還要下大功夫,我們按照現在這個模式發展。我認為今後中國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包括房地產汽車,城市建設帶來的投資,我覺得沒有必要對“十三五”悲觀,我認為“十三五”起步點是略高於7%以上的,整個“十三五”是前低后高,在7-8之間平穩變化,最重要是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含金量提高。
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應該充滿信心,作為企業來看對於中國未來應該充滿信心,但是也應該看到提出的任務,真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個是“十三五”我們要企業打的硬仗,不管宏觀環境怎么變,我們這個任務是不會變的。在這個背景下踏踏實實面向“十三五”,不要寄希望於大的擴張,被不要悲觀失望中國經濟會硬著陸下臺階,而是有底氣、有信心,圍繞中國經濟在“十三五”發展新的環境,新的政策背景來扎扎實實做工作,建立一個長遠目標,把我們自己的能量更高水平的發揮出來,使我們個人素質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謝謝大家!
- 貿易戰再起 新興市場債券還能投資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