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走出去智庫】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觀察:馬來西亞分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8月5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吉隆坡舉行的中國-東盟(10+1)外長會議上,就深化中國-東盟合作提出了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等十條建議,並稱中國愿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國家各自的發展戰略對接起來。

跨境投資,政治風險為首要風險,深入觀察兩國政商關係及發展趨勢,尤為重要。本公號自今天起陸續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系列觀察》,希望通過對沿線重點國家的分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宏觀認識上的幫助。


作為“一帶”與“一路”的匯聚點,東盟理所當然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海絲)的重點地區。馬來西亞在東盟諸國中地處咽喉要道,我們先從這個國家談起。

文章要點

1、航道港口位置優越、政治體制溫和、經濟合作互補空間大,決定了馬來西亞成為“海上驛站”優先考量對象。

2、黨派之爭、大國干擾以及排華情緒等,構成了中馬合作的潛在隱患。

3、中馬之間需要深化產能合作、擴大相互投資,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成一批早期收獲項目。

文章正文

文/盧瀟瀟

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提出至今,馬來西亞各界紛紛表現出了積極支援的態度。

總理納吉布首先表達了馬來西亞對“共建新海絲”戰略構想的歡迎,並稱中國推動的這一戰略規劃和第十一個大馬計劃下的經濟政策相得益彰,因此馬來西亞會把握商機爭做共建先行者。馬中總商會會長黃漢良稱,馬來西亞能夠憑借其各項優勢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集散地和金融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曾是東西方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黃金頻道,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應邀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要“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並非僅僅是古老航道的復興,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際合作倡議。

這一倡議率先在東盟語境下提出,從構想和版面上看,就是要在與東盟攜手的過程中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通過海陸的互聯互通帶動港口城市連接及海洋經濟合作,形成一個以港口為依托,以貿易、投資為紐帶的區域經濟帶,為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新格局夯實基礎。

共建是一項持久而重大的工程,需要新的思維與戰略設計,這就必須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保證航道暢通,更重要的是要進行戰略性布點以加強“海上驛站”的建設。

具體而言,就是要綜合權衡各方面要素,立足於具備“海上驛站”稟賦的國家,率先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階段化、區域性地落地,以形成一種良好的示范效應進一步推進中國與其他沿線國家的深入合作。

在東盟國家中,馬來西亞對於“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響應最為積極,馬來西亞能否成為中國打造新海絲“海上驛站”的優先選擇,為中國與其他東盟國家開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和范例?

為什么選馬來西亞

回望亞洲歷史,中國與馬來西亞歷史同源、文化相近,理應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要攜手伙伴;縱觀海絲走向,中國為肇始,馬來西亞地扼咽喉要道,也應成為“海上驛站”建設的優先考量對象。

地理位置優越,航道港口添利好

馬來西亞坐據東南亞核心區域,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節點,連接著海上東盟和陸上東盟,並與中國海陸相通,兩國間便利的可達性使很多合作項目的具體實施可以迅速落到實處。

此外,馬來西亞還扼守著具有巨大經濟和軍事價值的馬六甲海峽,中國將近四分之三的進口石油都要經馬六甲海峽運回,馬六甲海峽被喻為中國能源的“海上生命線”,也是中國走向“藍海”過程中需要倚重的關鍵樞紐。

另外,檳城港口、關丹港口、柔佛的丹絨勒巴斯港口等都是資質上乘的深水港,同樣具備很大的戰略價值。

政治體制溫和,對華態度較友好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屬“溫和作派”,介於自由權威主義和有限民主之間,權威因素保障了政府管理的有效開展,民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專政的趨勢。雖然政治上也曾出現過動盪,但衝突的激烈程度和血腥事件的發生次數都遠遠低於其他某些東盟國家。

社會秩序的長期穩定,加上馬來西亞政府主張的“全球溫和主義”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導的開放性、包容性有異曲同工之處,這都是中馬共建關係建立的有利因素。

一直以來,馬來西亞都非常看重與中國的關係。1974年,馬來西亞政府力排眾議在東盟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建交41年來,政府首腦在保持對華一貫友好的同時也表現出對中國的重視。

首相納吉布上任后不到60天就正式訪問了中國,2014年,中馬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並且面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南海爭端,馬來西亞也保持了低調,並反對域外大國介入南海問題。

在東盟國家中,馬來西亞是對待華人華僑較為友好的國家,馬來西亞政府允許占其人口總數四分之一的華人組織政黨、參政議政,華人日漸成為馬來西亞政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經過不懈努力,兩國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是可相互信賴的朋友和可靠的伙伴,這為政府間的深入合作創造了可能,也為民間的溝通交流奠定了基礎。

經濟發展良好,合作互補空間大

《2013—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馬來西亞在14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24,在東盟國家中僅次於新加坡位列第2;根據馬來西亞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435.3億美元升至2014年的3124.2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6%。

截至2015年4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1039美元。早在上世紀70年代,馬來西亞就已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和馬來西亞互為彼此在東盟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2014年兩國雙邊貿易額已達到1020.2億美元,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的1/4。

中馬兩國共建的中馬欽州產業園與馬中關丹產業園,開創了“兩國雙園”的國際合作新模式,成為中國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產業合作項目的先導,目前兩國政府正致力於盡快開通欽州港和關丹港的班輪,屆時“海上合作”有望得到進一步拓展,馬中兩國的持續互動也將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密切的貿易聯系推動著兩國經濟的互補。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棕櫚油等資源儲量十分豐富,它們與木材制品及礦產品一並構成了對華出口的大宗貨物。憑借自身豐富的油氣儲量,馬來西亞成為東盟地區第二大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國,並是全球范圍內第二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這對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有2000多萬的穆斯林人口,清真產業發展成熟,在清真領域具備豐富經驗的馬來西亞恰好可以成為中國走向東盟與穆斯林世界的門戶,助力中國清真產業打入全球15億穆斯林人口的市場.

隨著2015年4月14日人民幣清算行在吉隆坡的設立,馬來西亞會加快推進彼此間貿易采用本幣結算,減少匯兌風險,擴大貨幣流通,這將進一步為中馬兩國企業的貿易往來提供便利,也為兩國在區域和產業的合作開啟更廣闊的空間,為中國全面進入東盟市場提供便利。

選擇馬來西亞的憂慮

與某些東盟國家政權頻繁更替、民族宗教問題激化、極端恐怖主義肆虐的氛圍相比,馬來西亞國家上下還算井然有序、國泰民安。

但對於要把馬來西亞擇為共建的首要攜手伙伴的中國而言,某些潛在隱患也要納入評估、考量范疇,比如黨派之爭、大國干擾及排華情緒等問題就不容小覷。

愈演愈烈的黨派之爭

雖然馬來西亞實行多黨制,但國家政權卻長期由國民陣線聯盟(國陣)把持,但近年來,由反對黨組成的人民聯盟(民聯)的力量日漸壯大,對國陣的執政地位形成了沖擊。

在2013年的大選中,民聯認為國陣利用選舉舞弊獲勝,進而舉行了大規模的抗議游行和社會運動,黨派之爭隨之白熱化。

2014年“mh370客機失聯事件”折射出了黨派之間關係的惡化程度,也充分暴露了由此滋生的政治腐敗、主仆政治盛行、體制短板等問題,使馬來西亞國內的政治環境呈現一派復雜之象,一定程度上給馬來西亞與別國的合作帶來了不確定因素和負面影響。

美國的“重返亞太”政策

隨著世界重心的加速轉移,亞太地緣格局步入深度調整期,近年來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后,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日漸升溫,而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關係一度十分緊張,以至於有人戲謔“中國經營了20多年的周邊關係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

盡管中馬關係並未因此受到影響,但馬美政治關係加強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不能否認,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盟國家,或多或少都希望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發揮更多的作用,以制衡中國的崛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家關係學院李明江教授指出,雖然馬來西亞對“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積極響應,但它並不希望對外關係只依靠中國,所以在配合中國的同時,馬來西亞也會拉攏域外大國參與合作項目,因此其外交政策受制於美國也並非沒有可能。

無法根除的排華情節

馬來西亞人口主要由馬來人、華裔和印度裔組成,分別占全國人口的55%、24%和7.3%,在國陣的長期執政下,馬來人有種族優先的傳統特殊地位,馬來西亞華人雖然比東南亞一些國家華人的政治地位要高,但仍遠不如馬來人,華人難以進入政治決策高層。

此外,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對華人也有不同的限制,華人小孩要想進入公立學校讀書十分困難、上大學的考試錄取標準也比馬來人更為嚴苛。

雖然當年華人在馬來西亞“低聲下氣”、“彎腰進門”的卑微現象已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歷史與現實中錯綜復雜的因素依舊難以將部分馬來人對華人及其“母國”的芥蒂隔閡剔除。

中國怎么做

筆者認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盡管得到了馬來西亞的積極響應,但也並非完全“一帆風順”、“一團和氣”,不過至少從以往的交往上看,兩國的合作關係尚算正常,加上相較於其他東盟國家,馬來西亞確實更具優先建成“海上驛站”的天然條件。

因此,中國要以“和平發展、攜手共進”的大國和平崛起姿態,通過外交、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來消弭馬來西亞國內“中國威脅論”的蔓延,進而揚長避短,共同通過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做好海絲合作的頂層設計,深化產能合作、進一步擴大相互投資,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成一批早期收獲項目。

同時,通過拓展金融合作為海絲合作提供資金保障,來扎扎實實地將馬來西亞打造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海上驛站”,為中國與其他東盟國家開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和范例。

(作者系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馬來西亞所研究助理,本文轉載自中國—東盟研究院官方網站)

機構簡介

中國—東盟研究院成立於2005年1月,其前身為1995年成立的廣西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中國—東盟研究院以東盟經濟問題為切入點,研究中國—東盟雙邊貿易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建設中的重大理論、政策及實踐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輻射至中國—東盟關係研究。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