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從蘇州走到上海 106公里沒摔跤 卡在補給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機器人晚上 10 點才能開始走,早上 6 點前要收工。」

從蘇州金雞湖到上海外灘,智元旗下機器人遠征 A2 完成了 106.286 公里的行走,也成為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的「人形機器人行走最遠距離」世界紀錄保持者。
儘管機器人沒摔一次跤,但進入真實世界,還是遇到不小挑戰。
據《第一財經》周五(21 日)報導,根據遠征 A2 的日常續航情況,團隊工作人員透露,A2 的電池續航在站立狀態下能持續 3 小時,「行走的話,能夠走 2 小時」。
但在本次行走的實際過程中,為了保障安全,工作人員透露,會根據實際狀況調整。「畢竟路上什麼人都有,走到最低電量才換電會有安全隱患。」
智元機器人合夥人、高級副總裁王闖說,在室內環境中,換電幾乎不是一個問題,「機器人幾乎隨處都能找到充電或換電的位置」。但在戶外環境行走的 A2,無法像汽車一樣依賴沿途的充電樁,隨行一輛補給車或者「電小二」成為妥協補給方式。
機器人行走時除了需要關注路邊行走圍觀的民眾以及電動車、汽車等不可控因素,還要注意遵守交通規則。
「機器人當前沒有明確的路權,我們不清楚是應該讓它走人行道還是非機動車道。」王闖說,如果走在人行道,要面對密集的台階、斜坡和各種非標障礙,本身就是挑戰。
人類社會的規則體系本是為人設計,但在無形中卻成為機器人邁向真實世界的一道門檻。以交通信號為例,根據當前 A2 標準版的技術能力,它能識別紅燈,卻不知道紅燈何時會轉綠。
「當機器人走到一半,突然紅燈,人類可以加速衝過去或後退,但機器人的臨場綜合反應能力可能會差一些。這時車已經跑起來了,機器人在路中間,這個時候就有很大的危險性。」
A2 行走採用半自主模式。王闖透露,半自主是團隊考慮到實際情況之後的妥協策略。「雖然夜間人會少一點,但實際路況還是比較複雜,而且汽車有規則,有些地方沒有非機動車道,機器人沒有規則,我們考慮到安全性,就沒有選擇全自主方案。」
- 從趨勢中找機會 解析原物料市場轉折契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