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今晚出爐 兩位華人科學家呼聲最高 一位還曾任台灣中研院長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將在今 (8) 日下午 17 時 45 分揭曉,此獎項長期被認為是最難預測的諾貝爾獎類別,而今年因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科睿唯安 (Clarivate)「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 的指向,華人科學家獲獎的期待值顯著攀升。

9 月底,科睿唯安將 2025 年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首次授予中國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張濤因為在單原子催化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獲此殊榮,他的研究兼具理論原創性與工業化應用價值,與諾貝爾獎「表彰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宗旨高度契合。
另一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翁啟惠。他在生物有機化學與糖分子科學領域貢獻卓著,是全球首位透過酵素技術大規模合成複雜多醣體及糖肽的學者。
2014 年,翁啟惠曾獲沃爾夫化學獎,這一國際頂級科學獎史上多次「預演」諾獎,此前「OLED 之父」鄧青雲、何川等華裔科學家亦曾憑沃爾夫獎積累諾貝爾獎熱度。
業內人士分析,這類「風向球」獎項對諾貝爾獎的「指示作用」有滯後性,若得獎者後續研究持續推動領域突破,得獎機率將進一步提升。
除張濤外,今年科睿唯安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另有四位得主,分別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Clifford P. Brangwynne、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 Anthony A. Hyman,,與霍華 · 休斯醫學研究所的 Michael K. Rosen,三人透過跨學科研究確立「生物分子凝聚體」為細胞組織的基本原則,重塑了細胞生物學認知,並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研究開闢新徑。
此外,法蘭西公學院教授 Jean-Marie Tarascon 因為對永續電池系統的奠基性貢獻入選,綠色電池也是《化學世界》預測的今年熱門方向。
回顧近三年諾貝爾獎動態,2024 年聚焦蛋白質設計與結構預測,2023 年表彰量子點的發現與合成,2022 年則關注點擊化學與生物正交化學的突破。
無論最終花落誰家,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有望延續跨領域融合的脈絡,而張濤等華人科學家的入圍,更讓全球目光再度投向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深度連結。
「引文桂冠獎」自 2002 年設立以來,83 位得主最終獲得諾貝爾獎,其中 13 位當年即獲獎,平均間隔 4.86 年。以此推算,張濤近五年都將穩坐化學諾貝爾獎熱門席位。
「引文桂冠獎」由科睿唯安科學信息研究所 (ISI) 專家團隊評選,旨在表彰作出開創性貢獻,塑造科學與社會未來的科學家,今年共有 22 位傑出科學家獲獎,其中美國 10 人,法國 3 人,德國、日本、瑞士各 2 人,加拿大、荷蘭及首次入選的中國各 1 人。引文桂冠獎得主的奠基性研究論文在所屬領域被引用次數均位居全球前列,體現了跨學科與跨國界的深遠影響力。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