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還是控制?Circle 與 Stripe 區塊鏈布局背後的真相
金色財經
作者:Thejaswini M A 來源:Token Dispatch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你知道事情是怎麼從「初心」開始走歪的嗎?你最初只是抱着無害的想法——買了幾隻 Philips Hue 智能燈泡,因為它們據說是最好的。應用設計很精美、色彩驚艷,你在手機上一鍵調暗燈光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像個科技魔法師。
接着你覺得恆溫器也該智能化,但 Nest 的 AI 最強,於是買了它。不同的應用、不同的帳戶,但無所謂,反正就多一個東西而已。
等你回過神來,家裡已經亂成一團。你的 Ring 門鈴和 Alexa 音箱不通,Alexa 又不能控制 Apple HomeKit 車庫門,而車庫門也無法和三星 SmartThings 中樞通信。要開燈、調溫、鎖門,你得用四個不同的應用。每家公司都承諾給你「無縫的智能家居體驗」,結果你的家反而比以前更「蠢」——只是多了幾個 App 而已。
Circle 和 Stripe 也要在加密領域重演這一幕?
2025 年 8 月,兩條重磅新聞接連發布。
首先,市值 500 億美元的支付巨頭 Stripe 宣布與加密 VC 公司 Paradigm 合作,打造一條名為 Tempo 的「高性能、專注支付」的區塊鏈。一天後,發行 670 億美元市值穩定幣 USDC 的 Circle 宣布推出其自研的第一層區塊鏈 Arc,專為穩定幣支付、外匯和資本市場設計。
Circle Arc 細節
Arc 完全圍繞 USDC 打造。多數區塊鏈要求用其原生代幣支付手續費——比如 Ethereum 上用 ETH,Solana 上用 SOL。但在 Arc 上,你直接用 USDC 支付手續費,不必為了用網路而持有波動劇烈的代幣。
Arc 內置外匯引擎。無需藉助外部服務或 DEX 兌換貨幣,Arc 在協議層就能完成外匯轉換。你發送 USDC,收款人收到的是 EURC(歐元穩定幣),轉換過程自動完成,無需第三方或額外費用。Arc 還有隱私控制功能。多數公鏈(以太坊、比特幣、Solana)上,交易的地址、金額、時間都是全公開的;隱私幣(如門羅幣)則是全默認隱藏。Arc 提供「可選隱私」——企業可隱藏交易金額,但地址仍可見,並且自帶合規功能,專為需要隱私競爭力但不想完全匿名的企業而設計。
Stripe Tempo 細節
Tempo 的差異化在於用戶體驗的抽象化。多數加密支付方案依然保留了「加密感」——連接錢包、簽署交易、等待確認。Tempo 則讓區塊鏈支付從用戶視角看起來和刷信用卡幾乎沒區別。
它兼容以太坊生態,可以直接接入現有的 DeFi 基礎設施和開發工具,但最大優勢是可與 Stripe 現有的商戶體系無縫銜接。全球數百萬使用 Stripe 的企業,理論上可以直接添加加密支付功能,而無需更改結賬流程或學習新系統。
最重要的是,Stripe 在銀行與監管機構方面的既有關係,可能解決一個重大難題——「最後一公里」問題:如何把鏈上的錢順利轉回銀行帳戶。大多數加密支付方案在這一步都很吃力,而 Stripe 已經有了其他公司需要花多年才能建立的銀行合作關係。
為什麼我腦子開始疼了
事情又回到了我那支離破碎的智能家——問題開始像我各種家居 App 上的紅點通知一樣,一個接一個冒出來。
第一個讓我疑惑的:這些「專業化區塊鏈」的需求到底在哪裡?
Circle 和 Stripe 一直在說穩定幣支付和企業功能,但穩定幣的主要用武之地其實是在 DeFi。人們用 USDC 買其他加密資產、參與借貸協議、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以及與更廣泛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交互——而這些活動主要都發生在以太坊上。
我會說,這就像打造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恆溫器,但它只能在沒有其他智能設備的房子裡使用。當然,這個恆溫器在技術上可能更優越,但你卻把自己切斷在了真正有人想用智能家居功能的生態之外。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重新造輪子?
Circle 和 Stripe 所說的所有目標——更快的交易、更低的費用、定製化功能、企業品牌化——其實都可以通過以太坊的二層解決方案來實現。這樣不僅能繼承以太坊底層的安全性,還能接入最大的 DeFi 生態,並且自由定製自己的網路。
一些一層區塊鏈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Celo 就是個例子——它最初是一個獨立的、專注於行動支付的區塊鏈,但後來宣布要轉型為以太坊二層。做過成本與收益的計算後,他們發現加入以太坊生態比從零構建自己的網路效應更劃算。
鏈越多,跨鏈橋的需求就越大。而跨鏈橋正是問題高發地。它們的作用是把資產從一條鏈轉到另一條鏈——本質上是複雜的智能合約,把你的代幣鎖在一條鏈上,然後在另一條鏈上鑄造等額代幣。但跨鏈橋經常被黑。我以 Ronin 事件起誓。這可不是像從 Philips Hue 應用切換到 Nest 應用那麼簡單的不便,而是如果跨鏈橋軟體出錯,你可能直接面臨資金損失。
還有糟糕的用戶體驗。在我的智能家居里,最壞的情況是我得打開另一個應用關門廊燈。但在企業級區塊鏈里,用戶可能需要為每個網路準備不同的錢包、不同的 Gas 代幣、不同的界面和不同的安全設置。大多數人連管理一個加密錢包都很吃力,更別提還要解釋為什麼 Stripe 支付要用一個錢包,而 Circle 轉賬要用另一個錢包。
但真正讓我困惑的是——這裡根本沒有網路效應。
支付網路的價值會隨著用戶和應用數量的增加呈指數增長。而以太坊在開發者、應用和流動性方面都是最多的。到 2025 年中,以太坊的 TVL(總鎖倉量)為 960 億美元,占全部 DeFi 活動的 60%-65%。常被定位為高性能替代品的 Solana 有 110 億美元 TVL。其他主要鏈如 BSC(73.5 億美元)、Tron(67.8 億美元)和 Arbitrum(33.9 億美元)瓜分了剩餘部分。
這些企業鏈選擇放棄這種網路效應,去打造一個孤立的系統,指望用戶會自然遷移過來。
你會在一座荒島上建一家完美的商店嗎?當然,也有像阿聯酋那樣的例外,他們建出了迪拜,人確實過去了,但那是因為有物理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得不那麼做。
最後,還有一個沒人願意直接談的問題:這些公司是真的想打造更好的基礎設施,還是只是不想和競爭對手共用沙盒?當我看我的智能家居亂局時,每家公司在技術上都有其合理性。但背後的真正驅動力往往是他們不想依賴別人的平台,或者不想給競爭對手交費。也許這正是這裡發生的事。Circle 不想支付以太坊的交易費,Stripe 不想建立在他們無法掌控的基礎設施上。好吧,這沒問題。但我們也該坦白——這與其說是為了創新或用戶體驗,不如說是為了控制權和經濟利益。
國王似乎並不擔心
以太坊方面似乎對這種企業「出走」並不在意。網路依然每天處理超過一百萬筆交易,占據 DeFi 活動的大部分市佔率,而且最近還通過 ETF 迎來了巨額機構資金流入。8 月的某一天,以太坊 ETF 單日凈流入就達到 10 億美元,比比特幣 ETF 前一周的總流入還多。以太坊社區對這些企業鏈的態度很有意思。有些人把它視為一種認可——畢竟 Arc 和 Tempo 都是 EVM 兼容鏈,本質上是在採用以太坊的開發標準。
但這裡潛藏着一個細微威脅。每一筆在 Arc 上而不是以太坊上發生的 USDC 交易,都是一筆不會流向以太坊驗證者的手續費收入。每一筆在 Tempo 而不是以太坊二層上完成的 Stripe 商戶支付,都是一份不會貢獻給以太坊網路效應的活動。
Solana 可能會更敏感。該網路一直把自己定位為高性能的以太坊替代方案,尤其是在支付和消費級應用方面。當大型支付公司選擇自建區塊鏈而不是採納 Solana,這對 Solana 一直宣揚的「所有應用都能裝進一台快電腦」的論調是一個打擊。
企業區塊鏈的墓地
歷史並不怎麼眷顧那些試圖自建區塊鏈的公司。Celo 我前面提過,就是在 2023 年做了這種轉向。還記得 Facebook 的 Libra 嗎?它最初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全球數位貨幣計劃,後來變成了 Diem,最終在監管壓力下被拆賣收場。不過要說的話,在今天規則更清晰的情況下(比如美國的 GENIUS 法案已經明確了穩定幣發行方的運作方式),Facebook 的項目或許真的有機會成功。
摩根大通的區塊鏈項目可能是最值得警惕的案例。這家銀行花了數年時間開發 JPM Coin(美元穩定幣)、Quorum(私有鏈網路)和其他區塊鏈項目。儘管它們幾乎有無限的資源、監管關係和龐大的現有客戶群,但這些項目在摩根大通自身業務之外從未獲得有意義的採用。JPM Coin 雖然處理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但大多隻是銀行內部機構客戶之間的資金劃轉。
其他支付巨頭的嘗試同樣不太樂觀。PayPal 在 2023 年推出了自己的穩定幣(PYUSD),成為首個進軍穩定幣領域的大型美國金融科技公司。但它並沒有選擇自建基礎設施,而是直接在以太坊等現有網路上發行。結果呢?PYUSD 的市值只有 11.02 億美元——與 USDC 的 670 億美元相比相形見絀,而且主要仍侷限在 PayPal 自有生態中流通。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如果像 PayPal 這樣擁有巨大用戶覆蓋和支付專業能力的公司,僅僅做一個穩定幣都難以產生重大影響,那 Circle 和 Stripe 又憑什麼認為,自己自建一整條區塊鏈的結果會更好?
歷史的規律表明,打造一個成功的區塊鏈不僅需要技術實力和資金,還需要網路效應、開發者熱情和自然的用戶採納——這些都是即使有企業背書也很難「製造」出來的。
這次會不一樣嗎?
有理由相信,Circle 和 Stripe 可能會在某些方面打破以往的困境。
首先,監管的清晰度大大提升。美國通過的 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發行方建立了明確框架,消除了困擾早期企業鏈的諸多不確定性。當 Circle 推出 Arc 時,他們並不是在法律灰色地帶運作,而是作為一家在既定規則下營運的上市公司。
其次,這兩家公司已經擁有摩根大通所欠缺的東西:龐大的、並非以加密原生用戶為主的現有用戶群。Stripe 每年為全球數百萬商戶處理超過 1 兆美元的支付,並且一直在系統性構建其加密基礎設施——花 11 億美元收購 Bridge(穩定幣基礎設施),收購 Privy(加密錢包技術)以打造端到端的支付棧。Circle 的 USDC 已經整合進數百個應用和交易平台。他們不是建好鏈再等人來用,而是為自己已有的用戶打造基礎設施,並且有能力無縫地將他們引入。
當 Paradigm 的 Matt Huang 描述 Stripe 的策略時,他強調區塊鏈技術會對普通用戶「隱形」。想象一下,你在線支付,得到即時結算、更低費用和可編程功能,但商家的集成界面看起來和現有的 Stripe 結賬流程一模一樣。這和讓用戶下載 MetaMask、管理助記詞是完全不同的體驗——這是 Web2 體驗 + Web3 基礎設施,用戶甚至感受不到「區塊鏈感」。
第三,技術本身已經成熟。摩根大通在 2017-2018 年做區塊鏈實驗時,基礎設施確實很原始。如今,構建具備機構級功能的高性能區塊鏈雖有挑戰,但並非前所未有。Circle 收購了 Malachite 共識引擎背後的團隊,獲得了亞秒級終局性的成熟技術;Stripe 與 Paradigm 的合作則為其支付知識補充了深厚的加密專業能力。
成本結構的變化同樣顯著。2017 年,啟動一個新區塊鏈的成本通常在 100 萬到 500 萬美元之間,開發周期 1-2 年甚至更久。到 2025 年,得益於開發工具、共識引擎和區塊鏈即服務平台的進步,推出一個可用的區塊鏈應用的成本平均已降至 4 萬到 20 萬美元,周期通常為 3-6 個月。在某些領域,現代部署的成本甚至比中心化應用便宜 43%,得益於效率提升和基礎設施擴展能力。
支付公司意識到,他們一直在為別人提供的基礎設施付費,而這些是他們自己可以建的。與其為 USDC 交易向 Circle 交手續費,或者遵循以太坊的費率結構,不如直接自建一整套基礎設施,長遠看成本反而更低。
這就是經典的「自建 vs 採購」決策——而現在,自建的成本已從數百萬美元降到幾十萬美元。
共存問題
那麼,我們會走向一個每家大公司都營運自己區塊鏈的碎片化未來?還是市場力量會推動整合與互操作?早期跡象表明,更可能出現務實的共存,而不是「贏家通吃」的競爭格局。
Circle 已明確表示,Arc 將是對其多鏈戰略的補充,而非替代。USDC 仍會運行在以太坊、Solana 及數十條其他網路上。Arc 被定位為一個額外的選擇,服務那些需要其特定功能(如機構級隱私、結算時間保證、內置外匯能力)的用戶。
Stripe 的策略似乎類似。Tempo 並不是為了徹底替換現有支付軌道,而是為那些區塊鏈功能有明確優勢的場景提供替代方案。跨境支付、可編程貨幣、商戶結算——這些都是區塊鏈技術在效率上真正優於傳統系統的領域。
最終決定這種碎片化是「優點」還是「缺陷」的,將是用戶體驗。
如果「鏈抽象」技術能如承諾般發展,用戶可能在不同區塊鏈間完成交互時根本不需要知道、甚至不關心自己正在用哪條鏈。你的支付應用可能會自動選擇當下在速度和成本上最優的網路來完成交易。
如果讓我稍微樂觀一點下注,我會說——兩種結果會同時發生,但在不同市場分區里。
機構和企業用戶:多條專用型區塊鏈可能會蓬勃發展。
對一家跨國企業來說,在子公司之間轉移 1 億美元時,更在意的是合規功能、結算保證,以及與現有財務系統的集成。他們並不關心 Gas 價格波動、鏈上是否有最酷的 NFT 項目,或最活躍的 DeFi 協議。一條能讓企業直接出金到傳統銀行體系、提供內置監管報告、並保證結算時間的鏈,可能比以太坊的通用型基礎設施更有吸引力。
Arc 也許真的能在這些方面優於以太坊。穩定手續費、即時結算、內置合規功能——這些對 CFO 來說,可能比接入最新的 DeFi 協議更重要。
零售用戶和開發者:網路效應依舊會起到巨大作用。
擁有最多應用、最大流動性、最多開發者活動的區塊鏈,會繼續吸引更多同類資源。今天這仍是以太坊的優勢所在,而這些企業鏈似乎並沒有直接挑戰這一主導地位的意圖。
唯一的變數在於,這些企業區塊鏈是否會一直專注企業市場。如果 Stripe 能為商戶帶來更快、更便宜的支付,而消費者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在用區塊鏈,那麼它的應用範圍可能會超出企業領域。
但基礎設施有一個特點:最好的基礎設施是隱形的。當你按下電燈開關,你不會去想發電廠和輸電線路。
如果這些區塊鏈實驗最終成功,那一定是因為它們讓底層技術徹底從用戶視野中消失了。至於這會不會真的發生,還有待觀察。目前我們還處在「圈地」階段——每個人都想占據未來金融基礎設施的一塊地盤。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上課抽比特幣:幣圈新手入門班開課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