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16 12:10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2015年7月刊

在我們先民的記憶中,月球並不遙遠,傳中身形輕盈的嫦娥就飛到了那裏,而且月球上還有漂亮的宮殿,潔白乖巧的玉兔,以及被無休止地砍伐桂花樹的吳剛。只是這神話女子沒法飛回地球,只能住在月球上,與我們遙遙相望。這,可能就是中國科幻小的萌芽吧?!


開拓宇宙處女地

到了19世紀工業化時代,野心勃勃妄圖征服全世界的人,到處尋找探險的處女地。仰頭就可看到的月球,當然也在探險之列。只可惜那時的科學技術尚且無法將人送上太空,於是就有了法國人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講述了幾個冒險家乘坐一顆空心炮彈前往月球的故事。這個空心炮彈做的登月艙,竟然和目前宇宙飛船上的返回艙十分相像。遺憾的是,冒險家們的探索失敗了,炮彈沒能在月球上陸,只是在月球附近運行,成了月球的微小衛星。

威爾斯,第一次細緻描述外星球

比儒勒·凡爾納晚些出生的英國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同樣對月球探險充滿激情,他杜撰了《登月第一人》,小中的冒險家們成功登月,如同西班牙人發現了新大陸和印第安人一樣,冒險家們也在成功登月的同時,發現了月球人的存在。原來月球中間是空的,月球人就住在裏面,不必遭受月球表面的低溫和無氧環境的折磨。威爾斯在這部作品中描寫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與60多年后美國太空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很相似。此外小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宇航員證實是正確的。

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威爾斯認為離地球比較近的外星人應該來自火星,他想象了一些形狀宛若章魚、昆蟲的恐怖傢伙,懂得星際航行技術后,第一站就是霸佔地球。這篇名為《星球大戰》的小在1938年被改編為本土故事在美國的電台播出,由於小的描寫太逼真,很多聽信以為真,紛紛逃離家園。此事成為美國廣播劇史上的一段傳奇。2005年,《星球大戰》小被改編為電影《世界大戰》,這一次觀們不跑了,輕鬆地坐在電影院裏觀看火星人。在2005年全球票房最好的電影中,排名前兩位的都是科幻電影,都和外星人、太空有關。

太空科幻作家的超前創意

從1938年到2015年,將近80年過去,外星人如今已經不再新奇,人類前往異星世界也變成了平常事,這得益於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在科幻小中,外星世界和外星生命多得數不勝數,為了克服星球間遙遠的距離,小家們嘗試了各種太空旅行的方法,描繪了超光速、零點能、蟲洞、摺疊空間、超空間、量子隧道效應、超光速粒子等五花八門的飛行方式,其中最匪夷所思的,恐怕當屬道格拉斯·亞當斯在《銀河系漫游指南》中所採用的無限非概率驅動器。這些幻想出來的飛行器推進方法,有的能給科學家啟示,比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提的曲率驅動,一些科學家就正在研究曲率驅動裝置,並且從理論上計算出這種裝置能實現10倍光速飛行。

科幻小與現實科研成果驚人的相似

但科幻小不是科學預測,無法要求小中的每一個科技構想都能在未來變成現實。科幻小僅僅只是做出大膽的基於科學的想象,因為它踏實的理論依據,常常給現實中的科研技術人員以發。1969年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飛船,像是在致敬儒勒·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中描述的載人炮彈,它的承載人數、飛行速度、月球陸點、返回地球后的降落地點都與小中描寫的差不多。這些驚人的巧合,恰是科幻小的神奇魅力。

中國科幻的太空征程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裏。仰望星空,憧憬遙遠的太空深處,這是我們血脈中就藏的遺傳密碼。因而,科幻小中的宇宙航行、太空探索類作品非常之多,在中國科幻界也不例外。

太空題材,中國科幻開山之作

中國第一部科幻小就是有關太空探索的主題,是由晚清作家荒江釣叟在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這部用文言文寫成的科幻小,宣示了中國人最早的太空之夢。巧合的是,50年后,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鄭文光先生的《從地球到火星》,同樣是太空探索的題材,小講述三個渴望宇航探險的中國少年,偷偷開飛船前往火星的故事。這部作品在《中國少年報》刊出之后,竟引發了北京地區火星觀測熱潮,人們在建國門的古觀象台上排起長隊,足見太空科幻對人們的吸引力和號召力。鄭文光先生隨后以太空探索為母題創作了許多作品,如《火星建設者》《戰神的后裔》等,其中尤以《飛向人馬座》最為出色。

中國太空科幻小題材多種嘗試

近20年來,中國科幻小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太空探索題材上也做了更多的嘗試,生了各種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氣勢磅的,有把星球當成宇宙飛船的《流浪地球》,有從整體文明的角度描述宇宙級文明戰爭的《三體》系列小,有反抗宇宙災難的《逃出母宇宙》;驚險刺激的,有將人冷凍起來的《飛向冥王星的人》,有和恐怖分子爭奪月球的《月球背面》;現實主義的,有清潔太空反射鏡以便增加糧食量的《中國太陽》,有試圖利用太空光伏發電的《種太陽》;還有用學術論文方式來寫未來宇宙史的《愛,生命與希望——簡明銀河社會分析史》;有關注太空倫理問題的《長歌行》等等。這些小強調對科學技術細節的描寫,描述了一個又一個虛構卻又無比真實的科學幻想世界,激勵和鼓舞人們將目光投入天際,投入到我們暫時無法觸及的地方。

科學成就撥動科幻小迷的心弦

20年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於普通人來還是神秘的所在,普通人想到現場觀看火箭發射是難上加難。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外開放了,但需要在荒涼的戈壁灘上驅車4個多小時,這絲毫也阻止不了人們的熱情。每當飛船發射的時候,這裏總是擠滿了來自天南地北的觀,他們在火箭點火的轟鳴聲中,感受腳下的強烈震顫,有的人甚至淚流滿面。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讀科幻小成長起來的,尤其是太空探索題材的科幻小,撥動他們的心弦。

思想必須攀登到雲層之外,在星球的上空俯瞰大地。這是我們總想到太空中去的原因,也是科幻小中太空探索題材永遠佔據重要地位的原因。如果人類真的想最終成長為星際文明,那麼我們就必須再大膽,讓我們的思維跳出所有的條條框框,才能追得上銀河中閃爍的智慧光芒。

追逐星空的誘惑,是為了我們更勇敢地前行。(作者:凌晨)

編輯:張旭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