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基金

內銀存貸比撤限 最快7月實施 專家:中國版量寬出籠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24)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此外,會議還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料最快7月實施。專家估計,以大陸5月底銀行體系存款總額128.99兆元人民幣估算,理論上最多釋放逾32兆元的流動性,放水效力遠超減息降準。更有專家稱,在內銀半年結資金最緊張之際,新招實質等同中國版量寬。

香港《文匯報》援引中新社報導,會議認為,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意義重大。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產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並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

會議確定:

一、清理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促進創業創新,讓產業融合發展擁有廣闊空間。

二、實施支撐保障「互聯網+」的新硬件工程,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等研發和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

三、搭建「互聯網+」開放共享平台,加強公共服務,開展政務等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試點,鼓勵國家創新平台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線開放。

四、適應「互聯網+」特點,加大政府部門採購雲計算服務力度,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開展股權眾籌等試點,支持互聯網企業上市。

五、注重安全規範,加強風險監測,完善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保護公平競爭。用「互聯網+」助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會議還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這有利於完善金融傳導機制,增強金融機構擴大「三農」、小微企業等貸款的能力。會議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此外,會議並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基金採取有限合夥制,規模為3000億元人民幣

會議認為,改革商業保險資金運用方式,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需求,有利於保險業創新增效,也可以帶動社會有效投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會議確定,按照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和商業可持續原則,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基金採取有限合夥制,規模為3000億元人民幣,主要向保險機構募集,並以股權、債權方式開展直接投資或作為母基金投入國內外各類投資基金,主要投向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交通設施等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重大項目等。用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打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新引擎。(接下頁)

[NT:PAGE=$]

《星島日報》報導,專家估計,以大陸5月底銀行體系存款總額128.99萬億元人民幣估算,理論上最多釋放逾32萬億元的流動性,放水效力遠超減息降準。更有專家稱,在內銀半年結資金最緊張之際,新招實質等同中國版量寬。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稱,取消存貸比限制,對企業、內銀、股市及整體經濟都是「多贏」,存款壓力大、存貸比偏高的中小銀行受惠最大。以往中小銀行需要向大銀行拆借資金,令資金成本較高,中小企「融資貴、融資難」的困擾亦長期存在。取消這一限制後,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存款壓力減輕、放貸能力大幅度提升,銀行體系將不再出現季度末、月底人為「扯高」存款利率的怪現象。以往銀行為滿足存貸比的監管要求,月末或季末「搶存款」,造成存款大搬家,資金價格人為扭曲。這些人為因素都將隨着存貸比「紅綫」取消而成為歷史。

法巴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陳興動認為,取消存貸比限制是市場長期的訴求,也是順理成章。他指出,經濟下行周期,由於借貸風險提升,市場缺乏有效的融資需求,內銀不良率高企,因此內銀傾向「惜貸」,不會因為存貸比「緊箍咒」去掉,就「大水漫灌」,銀行需要足夠的風險評估,貸款不一定會大規模釋放。

華泰證券分析師羅毅指出,存貸比對銀行的資金運作限制愈益明顯,上市銀行中,有10家存貸比超過70%,招商銀行(3968-HK)、中信銀行(0989-HK)及民生銀行(1988-HK)更短期突破75%,故去年已有調整,將存貸款由監管指標,改為監測指標,即由最嚴格的每天達標,降為季度末、月末達標。現在再刪除這一規定,可謂水到渠成。他同時稱,解除存貸比限制後,銀行仍受到貸款額度、資本充足比率等指標約束,貸款不致急速膨脹。

香港《明報》報導,根據已公布數據,香港上市銀行以交行(3328-HK)及建行(0939-HK)存貸比率最接近75%的上限。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估計,此次修訂僅涉及存貸比單一條款,人大審議後就生效,料最快7月實施,意味實行了20年的存貸比監管指標將成歷史。

根據中銀監今年首季數據,大陸銀行存貸比為65.7%,未觸及75%底線,但中小銀行長期受制於高存貸比,影響信貸發放能力。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過去受制於存貸比考核,銀行往往月中超標放貸,月底高息攬存,間接做成貨幣利率季節性波動,而今次取消存貸比的出發點是降低銀行高息攬存成本,鼓勵信貸投放同時,也對穩定利率有幫助。

另一方面,取消存貸比亦有助銀行重新配置業務,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解釋,20年前銀行存貸款業務比較簡單,故有監管需要,但隨着業務多元化,近年銀行因存貸比限制,越來越依賴表外業務去尋求收益,「表外業務讓存貸比在資產負債中的重要性形同虛設,取消了反更有利於銀行重新調整資產負債」,他相信沒有存貸比後,銀行在資產負債及表外業務結構分佈上比現時更自由及多元化,利於創新及提高收益,符合利率市場化發展,也可降低銀行過份依賴表外業務,導致低透明度及監管難的風險。

兩人也認為沒有存貸比不等於銀行可無責任放貸。魯政委表示,內銀貸款限制不僅存貸比一個指標,還受資本充足率等多項指標規管,像《巴塞爾III》中的流動資金覆蓋率與淨穩定資金比率,便勝任代替存貸比。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提醒,存貸比取消雖對提高中小銀行競爭力有幫助,但這些農村合作銀行及城商行本來的債權業務風險就很高,讓其貸款更自由或帶來更大風險。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