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被meeting填滿的Web3,如何提升自己的開會效率? |深度對話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2024-09-24 17:30
編按:以剛落幕的Token2049 為背景,引發如何提升會議的有效性的探討,尤其是在會議內容往往顯得冗餘的情況下。希望真正優秀的會議議程以待解決的問題形式呈現,以增強參與者的目的感和投入感。同時,強調與會者應與討論主題相關,避免因參與者過多而影響效率。良好的會議氛圍離不開領導者的正向引導,他們需要專注於團隊動態,促進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此外,定期的一對一會議也是提升員工參與感和留任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經理能夠傾聽並理解員工需求的情況下。總的來說,提升會議品質應專注於其主要目的、結構設計、參與者選擇和回饋機制,以確保每次會議都能帶來實質的價值。
核心討論問題歸納總結:
· 會議的必要性與成功會議的關鍵
· 會議頻率與議程設定
· 管理者心態與與會者
· 會議時效與回饋總結
· 會議形式以及一一會議的重要性
· 指導與回饋的關係
會議的必要性與目標
主持人:現在會議的數量真的很多嗎?在美國,每天可能有超過一億次會議,其中一些很成功,而另一些則不盡如人意。我們今天就來探討如何改善會議。 Steve,你來到奧斯陸是為了這次會議嗎?
Steve:沒錯,這是我一直想參與的會議。
主持人:你是如何對會議產生興趣的?
Steve:其實我也說不清楚,只是因為每天都被會議填滿,卻總覺得沒有任何成就感,這讓我很沮喪。這種感覺是否在無數工作的人中普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滿是會議的日子讓人精疲力盡。
主持人:成功會議的關鍵是什麼?
Steve:成功的會議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是目標明確,研究顯示最優秀的會議主持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將自己視為他人時間的管理者。當你這樣思考時,會在會議的選擇、設計、引導和結束上都變得更有意圖。我們在與重要利害關係人會議時,通常會保持這種管理意識,但在與團隊或同事開會時,往往會放鬆這個標準。我們將討論如何在具體選擇上體現這種目標意識。
會議頻率與形式
主持人:那麼什麼時候該召開會議?
Steve:會議應該在有明確目的,需要互動和參與的情況下召開。
主持人:那我們是否應該定期安排會議,例如每週一?
Steve:如果有充分理由可以這樣安排,但不應該僅僅出於習慣而開會。我們應該更謹慎,確保只在絕對必要時才安排會議。
主持人:那什麼時候該發郵件呢?
Steve:有些郵件其實可以轉變為會議,而有些會議則可以用郵件替代,關鍵在於內容是否需要互動。如果內容需要參與,會議就是一個理想的形式。讓我們討論一個技術方法,這與會議議程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訂定議程的重要性,而我想提出一個替代方法,幫助大家判斷何時該開會,何時不該開會。
與其將議程列為討論議題,不如將其視為待解答的問題。透過將議程框定為問題,你需要停下來認真思考:我為什麼要召開這次會議?
這樣一來,你就更清楚誰是會議的關鍵參與者,因為他們與這些問題密切相關。同時,這也讓你能更好地判斷會議是否成功——如果問題得到了回答,那麼會議就是有效的。如果你想不出任何問題,那麼可能就不需要召開會議。
會議與會者,規模,時間,總結全流程完善
主持人:什麼是管理者心態?
Steve:這意味著你在邀請人們參加會議時,尊重他們的時間。當你擁有這種管理者心態時,就會更用心地做出選擇,確保這段會議時間的投資是有價值的,讓人們覺得這不是一種消耗,而是一種收穫。
主持人:誰應該參加會議?
Steve:參加會議的人應該是那些能夠回答重要問題的人。在疫情期間,我們為了不讓任何人感到被排斥,往往隨意邀請許多人參加。這種擴大會議規模的慾望源自於三個因素:第一,出於好意,想要讓每個人都參與;第二,懶惰,隨便佔用別人的日曆;第三,不安,尤其是在遠距工作的背景下,領導者缺乏管理信心,於是透過增加會議人數來表達管理的存在感。
主持人:那理想的會議規模是多少?
Steve:取決於想要達成的互動效果,如果真的希望創造互動,超過8 個人就很困難,主持人必須具備強大的引導能力。
主持人:會議該持續多久呢?
Steve:應該盡量控制在必要的時間內,但會議時間往往會被填滿。這就是帕金森定律,工作會擴展到所分配的時間。如果會議定在 60 分鐘,就會花費 60 分鐘。然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原理。如果把會議時間縮短到 25 分鐘,實際上也能完成任務。研究顯示,如果你在確定的會議時間上減少約 5 分鐘,反而會創造出正面的壓力,增強專注力,團隊表現會更好。
主持人:對於未能出席的人,記錄會議內容是否有幫助?
Steve:是的,記錄會議內容有助於那些缺席的人感到沒關係。
主持人:如何讓會議變得有效和有吸引力?
Steve:這始於議程的設定和目標意識,以問題為導向的議程會吸引參與者的注意。科學研究表明,會議主持人的情緒是會議氛圍的最佳預測指標。如果主持人心情低落,這種情緒會影響整個會議的參與感和對新想法的開放性。因此,會議必須以一個好的開始。
主持人要意識到自己是會議的東道主,他們需要歡迎參與者、進行介紹、表達感謝,並幫助大家從之前的狀態中切換到會議中來。例如:我還沒聽到你的意見,戈恩,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或者:桑迪,我知道你在做類似的工作,可以分享嗎?這樣主持人可以鼓勵不同的觀點碰撞,並在會議結束時推動總結。
主持人:你提到會議中衝突的重要性。我們曾邀請皮克斯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他提到史蒂夫·賈伯斯。他曾解僱兩名董事會成員,因為他們在會議中從未與他意見相左。他說,如果你不提出異議,就沒有為公司做出貢獻。那該如何營造一個讓人們願意表達不同意見的環境呢?
Steve:我們當然希望在會議中出現衝突,但應該是思想上的衝突,而不是人格上的衝突。要創造這種思想衝突的文化,首先,領導者需要明確表達他們的期望,會議進行時,要鼓勵這種思維碰撞。此外,沉默也是創造衝突的有效方式。如果小組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互動,例如大家共同在一個文件中打字,腦風暴的效果會更好。這樣,每個人可以同時貢獻想法,而不受首位發言者的影響,從而得到更多不同的意見。
主持人: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
Steve:傾聽有多個組成部分,傾聽的關鍵在於關心對方所說的內容。因此,積極傾聽就是要真正參與對方的話語中,努力理解他們所說的話。例如可以使用幫我理解或請多說一些等表述,都是為了更好地與對方互動。
主持人:一對一會議應該多久?
Steve:我們每天都有一對一的交流,但我想談的是不同的東西。我寫的這本書叫《很高興我們相遇:一對一會議的藝術與科學》。在這個上下文中,一對一會議是由經理與直接下屬之間進行的,而不是為經理準備的。這是一個讓員工表達他們想法和想法的專門空間,經理只需對員工的內容做出反應。研究表明,經理定期進行這種一對一會議時,專注於員工的挑戰、思想、關切和機會,員工的參與度會更高,頂尖人才也更容易留住。
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首先,詢問人們與經理進行一對一會議的頻率偏好,絕大多數人選擇每週一次。然後,我們觀察了頻率與工作參與度之間的關係,發現每週或每兩週進行一對一會議的效果最佳。每月一次的會議往往導致關係缺乏連續性,討論變得陳舊且零散。
主持人:經理應該和多少人進行一對一會議?
Steve:經理應該與每位直接下屬進行一對一會議。理想情況下,直接下屬不超過十個。這些會議的時間長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規律性,每週 20 分鐘的高品質會議效果與每小時的會議相同。身為經理,如果你覺得沒有時間進行一對一會議,那麼你將失去最優秀的人才。
主持人:如果一對一會議如此重要,為什麼人們還會猶豫去做?
Steve:因為大家都忙於時間管理,常常想著哪些會議可以不舉辦。我的書的一個替代標題是絕不能用郵件代替的會議,因為一對一會議確實是如此。
主持人:能談談一對一這類會議及其重要性嗎?
Steve:一對一會議是指兩個參與者之間的深入討論,它們對於建立信任、解決問題、推動個人發展至關重要。這樣的會議能夠促進更直接的交流,讓雙方更能理解彼此的需求與挑戰。通常情況下,最高層的人員在會議上發言最多,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掌握會議的動態。領導者越高層,越容易沉浸在自己的發言中,認為這很棒。他們覺得越多人發言,會議的體驗就越好。因此,他們在會議結束時可能會覺得很成功,但其他與會者卻可能沒有同樣的感受。
主持人:指導在這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Steve:指導與一對一會議的概念完美契合,好的導師通常沒有個人議程,而是與被指導者進行真正的互動。這些一對一會議為提供指導和輔導提供了機會,但員工是開啟這個過程的人。如果員工提到一個具體問題,經理可以提供解決方案,而導師會問你覺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主持人:在你看來,內部導師和外部導師哪個比較好?
Steve:這取決於特定角色以及員工在組織中的新舊程度。一般來說,對於一些高階職位,內部導師能夠提供更多相關的信息,而外部導師可能在特定情況下更為合適。
主持人:如何結束一次會議?
Steve:雖然會議會結束,但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結尾。最佳的會議應該在結束前五分鐘或三分鐘時停下來,進行總結,明確我們已經討論了這些內容。
不一樣的會議形式
主持人:在我們的基金會,我們會對會議進行評分,會議結束後會有排行榜。這是個好主意嗎?
Steve:很好,但資料的使用需要更細緻。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領導者往往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擅長主持會議,這導致了認知上的盲點。當他們認為會議運作良好時,通常不願意改變,因此回饋和數據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幫助提升意識。
主持人:我們是否應該站著開會?
Steve:有時候可以,但並非總是如此。研究表明,站著開會一般需要的時間少一半,且結果品質相似。但如果會議很長,沒人會願意一直站著。在領導會議時,有很多選擇,例如保持安靜、讓與會者站著,或是在小組討論前先進行配對討論。例如,15 分鐘的快速會議可以選擇站立形式,但如果是八小時的退修會議,站立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主持人:線上會議與面對面會議有什麼不同?
Steve:在疫情前,虛擬會議的評價普遍較低,人們更偏好面對面交流。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虛擬會議的適應性提高,效果也逐漸上升。現在,虛擬會議的效果和麵對面會議基本上持平。
有趣的是,虛擬會議在某些方面更具潛力。因為虛擬會議本質上是民主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主桌效應。此外,線上聊天可以有效地帶入更多聲音,匿名投票和共識快速達成的插件也使得討論更加高效,減少了被強勢聲音影響的可能。因此,虛擬會議有很多優點,甚至在某些方面優於面對面會議。
主持人:你對多工處理有什麼看法?
Steve:人們通常在會議上進行多任務時,實際上是在做他們的工作。這種行為可能損害會議效果,但對組織卻是有益的。可以說,多工處理是糟糕會議的症狀。
「 」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虛擬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加入鉅亨買幣LINE官方帳號索取免費課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