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的大動作對股市影響幾何?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中國牛市中,每逢周末都會引起市場的高度警惕。因為,在牛市行情下,尤其是當下的瘋牛市場,股市的走勢都會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顯然,在中國股市里,“一紙政策”的威力卻是相當地顯著,而諸多的政策也常見於這一敏感的時間點。
最近兩天,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一個不平常的周末。顯然,此時此刻,對於不少滿倉持股乃至加大資金杠桿買股的投資者而言,確實是一個難熬的日子。
縱觀這兩天的訊息面情況,證監會的諸多舉動引起了投資者的不安。其中包括,證監會嚴查股市造謠、修訂兩融管理辦法以及叫停場外配資(通信/連接)埠接入等。
顯然,從證監會的諸多舉措中,我們不難發現,面對時下以高杠桿工具為主導的瘋狂行情,證監會意在給股市降溫,加大對股市的去杠桿化力度。
實際上,鑒於時下的市場兩融規模,已然創下了歷史的規模之最。據數據統計,當前滬深市場的兩融業務規模已經突破2.17萬億。其中,融資余額占比高達2.15萬億以上,而融券余額卻不足百億。
按照國外成熟市場的數據,融券業務約為融資業務的四分之一。與之相比,國內證券市場的融資與融券占比卻呈現出明顯的失衡狀態。顯然,融資與融券體量的不對稱性是造成市場單邊融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操作中,因中國證券市場的融券體系仍然發展不成熟,機構多不愿意借券,從而導致市場長期出現融券困難的局面。如此一來,也給市場融資帶來了更多的空間,而市場也逐漸演變為單邊做多的局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時下,雖然不少券商采取了補充凈資本的做法,但是按照單一證券公司融資融券余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前一月末凈資本4倍的限制,目前我國兩融業務規模也已逐步接近上限的位置。同時,目前市場上已有不少單只標的證券的融資余額接近該證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25%,由此也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重視。
對此,已有部分券商采取了調整保證金率或者調出部分兩融標的證券以控制業務規模,同時達到了防范風險等目的。
除此以外,證監會叫停場外配資數據端的服務,並要求券商采取自查場外配資業務等舉措,由此實現進一步地去杠桿化目的。但是,鑒於上述的舉措,真的能夠為市場起到很好地降溫效果嗎?
筆者認為,對於時下火爆的市場行情,證監會確實需要做出一些降溫的舉動。不過,即使股市去杠桿化預期強烈,但也無法擺脫幾個現實問題。
其一、我國證券市場的融資與融券體量存在嚴重不對稱的問題,由此導致市場出現單邊做多的非理性行為。與此同時,因融券體系發展並不完善,機構多不愿意借券,由此導致市場呈現出融券困難的局面。
其二、股市加速去杠桿化,僅堵住一個資金進口。但是,面對各路資金的瘋狂涌入,管理層卻是無法全面控制的。於是,在新增流動性源源不斷涌入的大環境下,也把股市炒到了天上去。
其三、市場監管不力,虛假謠言滿天飛,而垃圾虧損股票也借助各種傳聞把股價炒到了天上去。此時的監管機構,卻並未采取有效的手段給予處理。顯然,在目前違規成本極低的市場環境下,實則縱容了這類市場瘋狂炒作的行為。
筆者認為,面對證監會的大動作,確實會對市場的心理構成一定的沖擊影響。但是,從本質上看,證監會的系列行動並未能起到給市場真正降溫的影響。因為,一旦龐大的流動性沖了進來,即使證監會堵住了一些資金進口,也未能讓這些瘋狂的資金保持理性。
多年來,因市場的運行體系不大成熟,政策制度卻容易遭到市場的誤讀。與此同時,因市場違規成本過低,卻容易促使各路資金對市場股票的瘋狂爆炒。更為普遍的是,部分上市公司與機構合謀,大幅做多股價,由此達到雙贏的格局。顯然,在此環境下,中國股市要想形成“健康牛”的格局也幾乎是無法實現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