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日將釣魚島納入防衛範圍 視中國為假想敵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中新網
大陸媒體《南方日報》分析指出,《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將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所謂「離島」納入日美防衛範圍,這是新版《指針》的一個重大變化。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存在爭議,而此規定,無疑將「中國」變為了「假想敵」。
中新網援引《南方日報》報導,本月底,一年一度的「亞洲安全峰會」(又稱「香格里拉對話」)將在新加坡拉開帷幕。,圖謀對「外」拓展軍事合作的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將與會。他還計劃與韓國國防部長韓民求舉行會談,向韓國介紹日前完成修改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經過重大修改,這一《指針》將日本的軍事行動範圍擴大至全球,並鼓勵日本開展三邊和多邊軍事合作,日本的「野心勃勃」再次顯現。
《指針》到底對日美安全合作進行了怎樣的規劃,在「日本和平與安全遭到威脅」的時候,在日本遭受襲擊的時候,在日本「密友」遭受襲擊的時候,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軍事活動的時候,日美兩國政府、兩軍將如何行動,開展哪些活動?
4月27日,日美兩國出台了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指針》最早締結於1978年。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整體實力衰弱,蘇聯軍事力量增強。由於擔心蘇聯對日本北方領土構成威脅,危及美國在東亞的利益,日美簽署了該《指針》,借由美軍的前沿部署、核威懾力和日本本土防禦能力對蘇聯進行威懾。
蘇聯解體後,美日同盟的「假想敵」消失。美國發現在海灣戰爭等多場亞太地區域外戰爭中,日本憲法和防衛指針限制了日本作為盟友支援美國軍事行動的能力。與此同時,朝鮮核危機爆發,中國台海形勢緊張,兩個地區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增大。為此,1997年,日美兩國首次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進行了修改,將日美安保條約和《指針》的重心從單一的保衛日本安全擴大到所謂「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將對日本安全有重要影響的周邊地區納入共同防衛的範圍,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都成為《指針》之針對方向。
日前,《指針》再做修改也有其背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表示,此次《指針》的修改原因主要有四:美國目前越來越難以獨撐一場國際軍事行動,需要為日本鬆綁,讓其更加有效地發揮盟友作用;「再平衡」中國快速發展的實力;應對朝鮮半島和南海地區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日本安倍政權想利用美日同盟關係「借船出海」,擴大日本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圖謀成為政治和軍事大國。
日前,日本防務省網站公開了《指針》全文。文件明確了防衛合作目標、原則。新版《指針》讓日本的軍事活動範圍擴展到了全球,讓日本獲得了集體自衛權,明確了島嶼防衛合作。新《指針》還規定了所謂「全政府」合作的方略,即日美兩國的防衛合作不僅局限在軍隊層面,還要擴展到各自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美日之間還將建立健全「聯盟協調機制」,加強美軍和日本自衛隊之間的協調,促進各個層次的資訊、情報共用,及時協調雙邊演習。雙邊合作計劃還包括防衛裝備和技術合作,比如共同研究、發展、生產、升級武器裝備,推動警務合作、演練等。《指針》認識到涉及安全與防禦的情報合作至關重要,兩國政府將加強相關機構人員的交流,增強兩國研究機構、教育機構的交流。
《指針》提出,無論戰時還是平時,日美兩國政府與兩軍要做到無縫對接,並分三種狀態制定日美合作方針,分別是和平狀態、對日本和平與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時、發生對日武裝襲擊時。《指針》還提出致力於推動與「其他夥伴」的合作。
在和平狀態下,《指針》規定,為第一時間發現對日本和平與安全構成的「威脅」,兩國政府要共用資訊、情報。在這一過程中,兩國政府要依據各自的能力和優勢開展情報、監測、偵查活動。
在空中和導彈防禦方面,兩國要發展早期預警能力、協同配合能力,做到網路覆蓋和資訊及時互換,並確保能夠應對彈道導彈「威脅」。在海上安全方面,兩軍要通過開展情報、監測、偵查以及訓練、演習等方式確保兩國在海上的存在。兩軍還要通過多種途徑來保護彼此的資產。《指針》還提出,兩軍要在日本境內外開展訓練和演習,增強協同作戰的能力、持續作戰的能力和合作的意願。在後勤保障方面,兩軍要提供多種後勤供給,包括但不限於:供給、維修、運輸、工程設計、醫療服務等。此外,兩軍還要提升和共用安全領域的裝備。
針對「日本和平安全遇到潛在威脅的時候」的合作,《指針》毫不掩飾地指出,所謂構成「潛在威脅」的「威脅源」,不受地理範圍的限制。
應對這種局面,《指針》明確要求,啟動聯盟合作機制,兩國政府採取以下措施,但不僅限於此:合作進行非戰鬥人員的撤離以及儘早將兩國在第三國的非戰鬥人員撤離出來;加強海上安全合作;如果有大批難民涌入日本,兩國政府要對他們進行救援;開展搜救工作;共同保護兩國的設備;兩軍要提供多種後勤供給,包括但不僅限于:供給、維修、運輸、工程設計、醫療服務等;兩國政府根據情況使用各種裝備,包括民用航空、船舶等。
提前預警、合作快速反應、保證平時的軍演與訓練、應對彈道導彈襲擊、監測「威脅源不受地理範圍限制」,這意味著日美兩國的軍事合作在平時就要注意一體化的構建,也意味著兩軍將開展某種「先發制人」的「防禦戰術」。(接下頁)
[NT:PAGE=$]
《指針》對「日本遭遇武裝襲擊」時,兩國政府、兩軍如何開展具體合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首先,在預計到對日武裝襲擊行為將要發生時,兩國政府要進行資訊、情報共用,開展警務磋商,給予必要回應。兩軍要開展必要的雙邊合作,包括必要的軍事演習。日本要建立和保持對美國參與聯合行動軍隊的供給。在這一過程中,兩國政府要做好以下準備:共用、共同使用各種裝備;多種後勤供給;增強美國在日裝備的保護能力等。
其次,當對日武裝襲擊發生時,日本自衛隊對於日本的海陸空防衛負首要責任。美國將與日本緊密合作,提供適當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指針》將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所謂「離島」納入日美防衛範圍,這是新版《指針》的一個重大變化。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存在爭議,而此規定,無疑將「中國」變為了「假想敵」。
對於戰時的「支援行動」,《指針》也做了部署,其中特別提出日本政府要對針對日本發動的突發化學、生物、放射性以及核攻擊負首要責任,美國要對駐日美軍的存在以及恢復能力負首要責任,在日本的要求下,美國支援日本避免發生此類襲擊。
日本遇襲時,日美要協調配合應對,在日本沒有受到攻擊的時候,《指針》也規定了兩國合作應對的方略。《指針》規定,即使日本沒有受到攻擊,美國和日本也可以各自決定參與到第三國的戰事之中。如果針對日本親密夥伴的攻擊,可能「威脅日本的獨立或者對日本的人權、自由、幸福構成威脅的時候」,日本自衛隊可以採取武力的方式予以回擊。
在此過程中,日美兩國、兩軍可以合作協調,開展資產保護,非戰鬥人員的撤離、彈道導彈防禦;搜救合作;合作掃雷、確保海上航線的安全、海上船舶的安全、反封鎖、反彈道導彈襲擊,以及後勤供給。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表示,此一條文明確了日本的集體自衛權,日本的防衛不僅限於本國,還將走出國門,參與第三國的戰事。這是對戰後日本和平憲法的重大突破。
除此以外,《指針》還專辟一章,寫明日美兩軍在地區和全球開展軍事行動的方略。這意味著,《指針》去除了日美軍事合作的地理限制,將過去以應對「周邊事態」為主的活動範圍擴大到全球,日本的軍事力量不但可以走出國門,更可以走出亞洲,在全世界範圍內為美軍提供全面支援和發揮作用。美日軍事同盟由區域性的軍事同盟發展成為全球性的軍事同盟。
《指針》規定,當兩國中的一國決定參加到地區乃至地區以外的國際行動時,兩國要開展密切的合作。兩國是否參與國際行動,取決於各自的判斷。當一起開展合作時,兩軍要密切配合。兩國政府將通過聯盟機制協調並且在行動中建立起三邊和多邊的合作機制。
當兩國政府參加到聯合國授權的維和行動時,兩國將密切合作、協同作戰,為聯合國和其他參與此任務的力量提供後勤保障。當兩國政府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和災難救援的時候,兩國政府將緊密合作,兩軍要最大化地開展協同合作。在開展國際軍事合作的時候,兩國政府將要緊密合作加強海上安全合作,保障海上交通線路的安全、反海盜、掃雷、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反恐等。兩國還要最大程度地使用兩國能力,提升兩國合作能力應對動態的國際威脅。此外,兩國還要加強情報、監測、偵查合作,開展訓練和演習,保障後勤供給。
《指針》明確寫到,兩國政府要推動和提升三邊以及多邊安全與防衛合作,尤其要與地區或其他夥伴以及國際組織合作。(接下頁)
[NT:PAGE=$]
太空和網路被視為海陸空之外的「新戰場」,此次《指針》專門對太空與網路合作進行了部署,強化兩軍在該領域的一體化合作。
根據《指針》,在太空合作方面,兩國政府將增強對太空態勢感知方面的合作。對於那些可能影響太空領域安全與穩定的事件、行動,兩國要建立、提升、共用資訊並阻止這一事件的發生。兩國將共用資訊,應對太空領域的潛在威脅。比如,發展海上偵查系統、發展與太空相關的裝備與技術。
為了完成這樣的目標,兩軍、兩國政府之間將開展以下合作:早期預警,情報、監察、偵查工作,定位,使用衛星監測海上行動,計時,太空態勢感知,氣象觀測,指揮,控制,溝通等。當太空系統受到威脅的時候,兩軍將開展適當合作。如果破壞已經發生,將合作重建相關能力。
在網路防禦和合作方面,日美早有合作。日本曾表示要討論在網路攻擊方面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問題。此次《指針》明確,兩國政府要共同發展網路方面的各種能力,實現資訊共用等。
具體來講,《指針》提出,兩軍要確保能夠監視好各自的網路和系統;共用網路安全知識,開展教育交流;確保各自網路和系統的可恢復;無論戰時還是和平時期,都要以雙邊機制確保網路安全方面的有效合作;當針對日本的網路事件發生後,日本將負首要責任予以回擊,美國予以適當支援。
太空和網路空間兩個領域在軍事上具有平戰結合和跨域無界的特點,也成為了日美展開全方位軍事合作的重心。
「以新版的《指針》為標誌,美日同盟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阮宗澤說。美日同盟的初衷之一,是美國通過與日本結盟來約束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二戰後的幾十年裏,美國的策略一開始是完全壓制日本,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美國開始重視發揮日本的作用,而以新版《指針》為標誌,美國更加注重在日美軍事同盟中釋放日本的能量,讓它為美國的全球軍事行動埋單。
「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喪失了對日本的主導權,美國正在改變控制日本的方式,也就是通過讓日本發揮軍事作用來增加對日本的控制。」阮宗澤說,既釋放日本的能量,又讓日本符合美國的國家戰略意願,是目前美國的對日總態度。
「其實,日本政界很清楚,美國就是想日本始終跟在自己的後面,為美國的利益埋單,權力的收、放都取決於美國的利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說,在防止日本脫離戰後體制的問題上,中美兩國還是有共同認識的。
然而,即使美國不會被日本綁架參與到日本企圖發動的軍事行動中,美日同盟的新走向,還是會威脅全球和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劉江永說,《指針》明確了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後可採取的行動,並支援日本與一些國家或軍事集團聯手組建軍事同盟,「這是非常危險的,日本可能會捲入更多的軍事糾紛。」北約、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等都可能是日本的「親密夥伴」,在今後的南海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上,一旦相關地區爆發軍事衝突,日本是否會參戰?這些新變化將會讓地區內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更加不安。
阮宗澤說,日本是一個藏軍於民的國家,如果軍事能力被完全釋放出來,不排除日本的軍事力量會頻繁外溢。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安倍政權以及一批日本政界高層對二戰歷史存在錯誤認識,周邊國家有理由擔心日本是否會重新走上對外侵略之路。此外,日本如果借機捲入南海問題,將會為中國與當事國順利解決彼此的紛爭問題帶來干擾。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