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漁夫:市場信息論(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25 09:45
內容提要:資訊是在人與人的聯系或者關係中發生與發展的,是人對外界認知並且向其他人傳遞的產物或者結果。在人類的社會性體系中,以人為附著主體的資訊和人的行為互動。人的認知域的封閉性和社會聯系與關係的現實狀態,為私人或者社會組織占有和控制資訊流動提供天然的條件。資訊作為人的占有物,在市場中商品化和資本化,並被定價。資訊在資本循環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也是資本利潤來源的秘密。資訊業是社會的基礎產業之一。西方資訊經濟學不過是一些瞎子摸象式的學說種種堆積。(下文是專論的第一部分)
正文
近幾十年來,西方在資訊問題上形成一種研究熱潮。在資訊問題上的一些研究者因為開始脫離所謂主流經濟學的窠臼,將人的角色引入到研究中來,從而獲得一批所謂新穎的概念和邏輯,但是因為研究者各自處在社會系統中的不同觀察點上,同時使用的理論工具組合差別迥異,他們的視野維度與邏輯結構也就大相徑庭。所謂的西方資訊經濟學與其說是學說體系,不如說是一種在各自研究領域或者對象上各行其是、在總體上駁雜堆積的混合物。就資訊這個研究對象的不同側面和層面而言,這些學說雖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可能具有一些思維價值,但是如果將研究視野超越他們各自的觀察研究領域,這些學說也就缺乏一般性或者系統性, 甚至陷入瞎子摸象式的爭論。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仍然將以人或者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市場體系作為考察資訊問題的基本背景,試圖給人們提供一種對資訊問題的系統性理解或者一般性論述,拋磚引玉。
資訊范疇
所謂資訊,是人對外界認知並且向其他人傳遞的產物或者結果。這里的外界也就是人或者社會組織所認知的對象,不僅包括自然界、區別於認知者的其他人,而且包括在認知過程中認知者觀照於自身的結果。人們對外界認知,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式,感覺、印象或者對象之間的關聯或者邏輯也就是認知的結果,認知的結果在人的大腦中存在,就是記憶,如果將人腦中的記憶進行記錄,並且轉化成自己和其他人能夠認知的物質形態,比如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影視和動畫等等,就構成人所認知的可傳遞的客體——資訊。人獲得資訊的過程也就是人對外界認知的過程,或者說將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腦力活動作用於外界的過程。在對資訊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界定的過程中,資訊的產生和存在是與它的主體——人——不可分割的。
資訊還是人的行為的產物,而不是什么其他的產物,或者說它是作為人的行為所及的客體出現的。在人們的傳統認識中,資訊就是符號排列的順序;但作為一個概念,資訊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義的局面。出現這種莫衷一是、對資訊范疇難以清晰把握的狀況,其緣故可能在於人們僅僅重視了資訊的自然形態,忽視了人在資訊形成與應用中的主體性地位,也就忽視了資訊的社會屬性,從而陷入了就資訊論資訊的誤區。在資訊形成和存在過程中,依賴於人與其所認知的外界之間的關係,通過人的行為或者活動,將認知的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資訊是以指向某個主體的人為前提的;一旦脫離人的主體本身,也就不存在對外界的認知過程,資訊也就無從談起。
資訊與人的行為:認知域及其擴展
我們首先考察以單個自然人為主體的資訊產生。單一的個人主體與他所認知的外界,構成一個以人的行為為橋梁和紐帶的認知域,這種認知域因為個人主體的認知能力及其與外界之間各種聯系或者關係的特殊性,具有多維度特征。首先,認知域在空間的維度上展開。也就是單個主體對資訊的獲得囿於這個人所處位置與它周邊環境的關聯,認知的主體和它周邊的環境構成人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認知空間;或者說對特定外界對象的認知結果,受到其位置或者認知空間特殊性影響,這種認知空間和作為認知結果的資訊,專屬於某個主體,並且區別於其他的認知主體。
其次,認知域在時間上展開,也就是單個主體對資訊的獲得囿於人所在時點的影響,人不可能在不憑借某種工具和手段的情況下,知道已成為過去的事實的細節,也不可能在同樣的條件下去預知未來的某些事件;作為認知結果的資訊,是人的活動或者勞動的產物或者附屬物,其存在的意義在於為人的生存目的服務,已有的行為結果成為后續的行為的前提或者動因,因此影響或者不影響,成為或者不成為人的行為的參考和依據;資訊對人的有用性或者意義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流變;對人的活動而言,資訊同樣存在“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的情形;這就是認知域的時間維度,資訊的所謂時效性依賴於這個維度。
再次,認知域展開還依賴於這個人的認知能力的發揮狀態,因為認知能力的高低,人的認知域在時間和空間上伸張和收縮。認知能力指的是這個人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式從外界獲得資訊的能力,以及通過大腦對感覺、印象等資訊進行整理和處理,形成概念、邏輯和判斷等經過加工的條理化的資訊束的能力;所謂資訊束,是指向特定的作為主體的人的一組資訊。人的認知能力經過長期的勞動或者活動,對自己的認知域進行收縮和擴張,從而界定這個人的認知域的維度特征與邊界。
人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行為或者身體活動,我們稱為勞動。我們知道,在人與自然相抗爭、通過勞動或者活動從而獲得自身的生存資料的過程中,他們因為個體力量或者身體能力的局限,不得不聯合起來從事勞動,通過勞動聯合或者協作在自然界中生存。這種緩慢發展的勞動協作是在相互認知其他人、同時認知世界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的,在個體活動過程中對勞動過程進行記憶,並且在刻錄符號、發出聲音以聯絡對方,觀察其他人的同時也被其他人觀察,認知其他人的活動的同時也被其他人認知自己的活動。勞動協作或者行為的共同性與相向性,導致個人的認知域發生改變,每個人不僅認知外界,而且對認知的結果進行記錄,這種記錄的資訊不僅在人的共同勞動和活動中被其他人所理解和反饋,而且記錄的方式也被不止一個以上的人們認同和接受。在人的社會性發展過程之中,任何兩個發生聯系或者關係的人,他們的認知域隨著活動或者勞動的進行而發生重合或者交疊,這種重合或者交疊又反過來推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或者關係的發展或者人的社會性的發展。通過在洞壁上刻上在某個人群中能夠共同理解的記號或者符號、結繩記事等等,通過聲音對各自認知的對象進行反復交流,於是語言文字就產生了。語言文字一方面是人在勞動過程中長期認知積累的產物,另一方面又反過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勞動協作,並且開始建立他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和培養人的社會性。隨著資訊載體的移動,資訊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資訊的傳遞從時間上可能是從原始的記錄者向在他后來出生的人們進行,也就是后代人因此知道在久遠的過去的人們做過什么,這方面的例子包括部族內部代代相傳的故事和傳說、保存下來供后人學習的文字典籍等等。資訊的傳遞在空間上包括語言的交流、派出信使通知遠方的人們發生的事情和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文字及其記載的工具因此也成為社會的產物。
隨著人類在謀求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勞動過程中對自身的活動和對外界的結果進行記錄,不僅語言文字產生了,而且因為人類對勞動工具的持續改進和發明,人們又找到記錄和傳遞資訊的新工具,比如對圖像、聲音進行保存和傳遞。這些工具的改進和運用不僅大大擴展了人的認知域,比如借助顯微鏡,人們開始觀察物質的微觀世界,借助於天文望遠鏡,人們將目光延伸到遙遠的星空,借助錄音和錄像技術,人們對自己的聲音進行儲存,對過去的場景進行回顧。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對接的現場直播,我國的航天科技(000901,股吧)人員利用通信技術,不僅提升了他們自己的認識域當中的認知能力,縮短了對接現場和電視觀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資訊在空間上的傳遞。資訊通過存儲工具的保存,可以實現資訊在時間上的傳遞;如沒能看到“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對接的現場直播的人,可以采用回放或重播的方式來收看。這就是利用了資訊工具的存儲特性,實現了資訊在時間上的傳遞。在這里因為無數的人的認知域交疊,使得他們對這一組事件所形成的過程的資訊,進行各自的解讀和理解。
人在勞動過程中不僅認知外界,而且通過勞動本身創造工具,進而不斷提高人的身體活動的范圍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認知域不僅通過人的活動和對外界觀察結果進行記錄的工具的出現而擴展,而且通過人與人勞動協作或者身體活動之間的關係或者聯系、兩個或者多個認知主體之間認知域的交疊而擴展。就作為認知主體的人與他所認知的外界而言,這個外界不僅包括自然,而且包括區別於這個主體的其他人。這些區別於這個主體的其他人自身,同樣是一個個認知的主體,因此人和人之間的認知過程是相互的,彼此認知對方,因此他們各自的認知域,在相互認知過程中是部分重合與交疊的。因為認知域的交疊,資訊的傳遞可能是單向的,也可能是相互的。不僅如此,因為認知域的相互交疊,某個地域或者時間上一群人之間,構成一個多層次的有不同的人的認知域結合而成的認知域體系,不同的人通過他們的認知域交疊,各自的認知域都得到間接擴展。
資訊的特征
1、封閉性。因為單個人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主體的自然特點,每個人的認知域因為他的活動空間和時間以及借助於勞動工具的勞動能力所及,他們的認知域具有其主體的特殊性,與認知域對應的資訊既作為這個人的主體勞動的產物,同時又局限於或者附著於這個主體;這個人的認知結果也就僅存在於他自己的認知域之中,通過記憶或者利用某些工具記載,成為僅限於這個個人主體的認知結果或者產物。資訊作為某個人認知(勞動或者活動)的結果,首先存在於他的認知域之中,因為認知域的個別性,這個人也就是資訊初始的獲得者或者占有者,如果他不將這個或者這些資訊向其他人傳遞,這些資訊仍然是他個人的秘密。這就是認知域本身的封閉性所帶來的資訊的封閉性。因為人們活動方式或者頻率的不同,人與人之間認知域的交疊只是兩個不同的認知域部分交叉或者交疊,兩個認知域之間未交疊的部分,則對資訊傳遞的對方處於封閉狀態;換言之,資訊的傳遞因為其方式、途徑和頻率的不同而具有有限性,一個人永遠不知道另一個人的認知域中所有事情。
2、傳遞性。在某個地域上的一群人,一般而言是以協作勞動或者聯合勞動從他們所處的環境中獲取這個人群所需的生存資料或者生存條件。在他們的聯合勞動過程中,這個人群的一個個人因為其活動相互切近與關聯。以資訊的封閉性為基礎和前提,他們的認知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相互交疊。在同一的時點上的處於不同空間位置上的人,即使他們的認知域發生交疊,也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認知結果或者產物會被另一個人所認知。對外界的認知過程同樣包括對其他人的認知域范圍的探求過程,它不僅包括這兩個人在通過勞動謀求自身的生存的過程中相互認知對方的必要,比如打獵過程中在限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找到幫手和進行合作,而且他們必須以對方所能夠理解的方式和途徑傳遞自己的認知結果和意愿,獲得對方在行為上的回應,這種相互需要以及以特定方式和途徑(比如進行語言交談)的行為互動,也就是他們之間的人際聯系或者關係的內容。如果兩個人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或者關係途徑,那么資訊的傳遞不會發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打電話,也得通過輾轉的人際關係或者某個因緣際遇知道對方的號碼,同時傳遞資訊的人必須撥號,電話接通之后對方聆聽,否則他們不僅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人,他們之間認知域的交疊無從發生。即使在同一個空間位置的處於不同時點上的兩個人,如果前人不能提供資訊的必要載體,以后人能夠理解的記載或者儲存方式進行,那么前人的資訊也就無法達及后人,比如對考古活動中的人類遺跡,考古學者或者能夠理解,或者理解困難,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更是無法得知古代的人們究竟留下了什么。這種循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或者關係而發生的認知域交疊,也就是資訊的傳遞性。
3、流變性。因為認知域所依附的主體的個別性或者封閉性,以及資訊傳遞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或者聯系的特殊性,資訊在傳遞過程中會發生變化。我們首先站在資訊主動傳遞者的角度來觀察,資訊傳遞者對資訊的獲得與它們自身的經驗有關,一個人因為本身的經驗或者知識的積累,他對自己的認知域中的內容進行整理、篩選,同時將其中的某一部分向接收者傳遞,這種對特定內容的資訊的傳遞,受以他的經驗或者觀念為前提的影響,比如用文字或者聲音的語言描述、截取的音頻或者視頻片段,即使是面對同樣的認知對象都因不同的人會有所不同,換言之對於特定的傳遞者具有其特殊性。這還是傳遞者常常無意識的。更有甚者,因為對資訊傳遞的結果會關乎到傳遞者自身的利害,傳遞者本身還會對資訊接收者或者完全封閉,比如不發一言,或者干脆切斷兩者之間的傳遞途徑或者方式,或者因為希望影響接收者的行為而對傳遞的資訊本身進行剪裁、捏造甚至誤導。
我們還可以從資訊接收者的角度來觀察,接收者對資訊的接收同樣會受到自身認知域的結構特殊性、或者經驗與知識(經過記錄和整理的資訊)積累的影響,同樣會以他的經驗或者觀念為依據對所接受的資訊進行自己的解讀或者理解,因為涉及自身的利害而將接收的資訊封閉而不再繼續向其他人傳遞。向多個人傳遞的資訊,因為接收者各自的認知域差異,他們各自的解讀和理解甚至差別迥異。因此資訊的產生和在不同的人際關係或者聯系途徑及其不同環節上的傳遞,會發生漏損或者變異,比如口耳相傳的傳言,經過十幾個甚至二十個人之后,傳回它的始發者,甚至面目全非得讓始發者驚愕。
社會系統中的人際資訊流動
資訊的封閉性來自於人的自然屬性特征,而資訊的傳遞性和流變性則來自於人的社會屬性特征;資訊因為人的自然個體的天然性質,作為產生資訊的認知域,必然地附著於某個人的主體之上,同時因為認知域的交疊,資訊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或者關係途徑進行傳遞。在人的社會系統中,資訊人際流動一般而言可以劃分為三種形式:
1、資訊傳遞。資訊傳遞作為資訊運動中的基礎,一般發生在兩個人之間。因為認知域的封閉性,資訊傳遞首先依賴於資訊獲得者的意愿,必然是他要向另一個人傳遞他所認為必要的資訊,並且以此決定從他的認知域中向對方傳遞何種資訊以及這種資訊的具體細節。這個人在某種資訊從他自己向對方運動的過程中居於主動地位,可以稱為資訊傳遞者。其次,資訊傳遞還依賴於作為資訊傳遞對象和目標的人的意愿,在兩者之間的認知域交疊過程中,被稱為資訊接收者的他是否愿意接受傳遞者的所給出的資訊內容,判斷這些內容對自己的有用性和他愿意接受多少。再次,他們之間還必須存在通過他們至少能夠理解的某種媒介或者關聯的社會聯系與社會關係,從而作為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資訊流動的橋梁或者渠道。無論是處於不同時點或者地點上的兩個人,即使在他們之間存在必要的關係或者聯系途徑,它們在資訊傳遞過程中的實際地位也會存在差異,掌握某些資訊的人是傳遞者,而通過傳遞者的行為獲得或者了解資訊的人是資訊接收者。說明這種資訊傳遞的典型例子是書信。寫信人是傳遞者,首先具有寫信的意愿,並且考慮在信中告訴對方什么和不告訴對方什么,信使和郵差是他們的傳遞方式或者途徑,收信人可以決定是否接受這封信,如果接受,就以他自己的經驗或者邏輯去解讀信中的內容。
2、資訊交流。所謂資訊交流是以資訊的傳遞為基礎的,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資訊傳遞過程合成的,並且在這種人的行為互動模式中進行資訊交流的兩個人,互為傳遞者和接收者,這種資訊運動過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常聊天以及我們在互聯網上qq即時聊天,在互聯網上qq即時聊天的兩個人的認知域是通過互聯網與對方交疊的,他們用雙方都能夠理解的文字通過互聯網交流;在某個室內的即時聊天本身是兩個聊天者,他們互為資訊傳遞者和資訊接收者,認知域發生交疊,語言通過聲音達於對方,資訊傳遞在兩者之間一輪輪進行。實際上由於認知域主體的個體性,資訊的交疊過程不僅可能是相互的而且可能是多次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而言的人際之間的交流或資訊雙向傳遞。這種交流或者雙向傳遞毫無疑問是以認知域主體的個體性為前提的,同時兩個主體之間的認知域反復交疊,他們互為資訊傳遞者和接收者。其次,這種雙向資訊傳遞無論如何還是兩個主體之間的行為互動,它們各自的行為於對方而言都是認知的對象與客體(外界的一部分),在反復的認知域交疊過程中彼此越來越多地獲得有關於對方的資訊。
3、資訊釋放。資訊的釋放是由一個資訊傳遞者向多個資訊接收者傳遞資訊而確立的,從而通過以資訊傳遞者為中心,循著資訊傳遞者與多個資訊接收者之間形成的多維的聯系或者關係,資訊由一個人向多個人傳遞。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記者將他采訪的新聞,通過報紙、電視或者其他媒體,向不特定的人群傳遞自己的所知所聞。或者某一本新書的作者,通過出版系統向他的讀者群傳遞自己的見解。
當然,還存在更加復雜的資訊流動過程,不過這些更加復雜的資訊流動過程,基本上是由以上三種形式復合而成。比如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者與現場的某個記者是資訊傳遞,向所有記者的資訊傳遞就是資訊釋放,而記者與新聞發布者之間的問答,既是兩者之間的資訊交流,也是對他們之外的人的資訊釋放。資訊在人與人之間的流動因為所經歷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或者關係途徑的維度的不同以及處於不同聯系或者關係環節上的人的活動的方式與效率差異,為不同數目的人群所知。
資訊-行為互動反應模式
無論資訊是處於封閉狀態還是處於傳遞、交流和釋放狀態,它們都是與人的活動或者行為密切相關的,資訊從人的行為、活動或者勞動中產生,並且因為人的活動與勞動而在不同的人之間相互傳遞。就一個社會而言,資訊通過人的行為相互或者單向傳遞,存在於這個社會人群的行為系統中,人對資訊的認知與傳遞,也就是人們為了達成自己的生存目的而進行的經驗和教訓的積累,經驗也就是人對於自己的有效的行為方式的認知,它對人的生存目的本身的達到具有提高和改善的作用,而教訓往往產生於人的行為對人的生存目的本身的達成具有破壞和阻礙作用;無論是經驗或者教訓,都是從人的行為中得來的,區分經驗和教訓的尺度或者價值標準,只能是有利於或者不利於人的生存本身。與此同時,經驗和教訓本身也是這些作為行為主體的人的資訊積累與整理過程,從而人們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方式與過程按照達成自己的生存目的方向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這些資訊成為人的后續行為的依據、參照或者理由,一步步影響和改變這些行為的方式與內容,而新的行為又為人的資訊積累(經驗和教訓)添磚加瓦。個人積累和整理的資訊與個人的行為相互印證,人的行為同時被他的認知域所約束,也就是只能根據自己歷來認知的有限的資訊積累進行活動或者勞動,從而逐步形成這個人的行為方式與特點。人們對獲得資訊進行積累和整理,為了個人生存的人的活動與行為的目的性成為對資訊積累和整理的指引,這些整理的資訊也就構成人的知識。資訊或者知識的積累和整理對個人的行為方式、社會組織行為模式和群體性行為模式的形成具有塑造作用。比如,在一個人習慣的形成中,因為人的行為與對外界認知過程的同步性,人的習慣也就是人的行為的傾向性地重復發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同時積累對於自身行為的對錯、難易、好惡等等方面的體驗和評價,從而作為經驗與教訓的資訊被積累起來,逐步沉淀成一定的行為準則或者方式。
因為人的聯合勞動與共同生存的必要,在一個特定人群的社會結構中,資訊流動與人的行為也是相互交融的。我們可以清晰地區分出兩種比較常見的認知域體系,一種是社會組織所構成的之認知域體系。社會組織,不過是單個個體的人因為某種行為目的而形成的行為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單個人有他們各自的認知域,並且聯合體之中人們的認知域,因為他們的組織目標的實現、通過他們的日常行為而認知域彼此交疊,形成一個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的認知域體系;同時這個認知域體系整體上又通過特定的關係或者聯系與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相互交疊。另一種就是超越個人以及組織之上的社會性認知域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的個人或者社會組織之間的認知域交疊,進而共同構成某個地域上的人群或者社會的認知域體系;而這群人的社會性的發展,則造成了整個人群對外界的認知的擴展和豐富,在這個人群內部形成一個特有的社會資訊的動態體系或者系統。
因為資訊流動與積累,知識體系的形成,這個社會中人群的行為同樣與這個知識體系相互印證,進而形成這個社會的文化、習俗、制度以及相應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這些生產與生活方式中,這個社會中的人群的行為方式或者模式與他們的認知活動相互交融,社會系統既是人的行為與關係系統,也是一個特定的資訊產生與傳遞系統。作為知識獲得與傳播的教育、科學、文化過程,不過是各種經過積累或者整理過的資訊在社會中人互相或者代際之間的傳遞過程。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傳媒是進行資訊傳遞的常見工具。一個社會的認知域體系或者資訊流動體系,與這個人群的社會性發展並行不悖。資訊流動的本身同時成為促進人的社會性生存的一個方面或者不可或缺的手段。(待續)(本文作者清湖漁夫系和訊博客著名博主、和訊評論特約研究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