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安邦智庫:險資擴張風險值得高度關注

鉅亨網新聞中心


高級研究員 賀軍

近期“寶能系”強悍搶購萬科控股權,引發了市場和監管部門對其巨額資金來源的關注和警惕。據《財新》雜志報導,相關部門的初步摸底結果顯示,“寶能系”共貸款300多億元,建設銀行(601939,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浙商銀行占大頭,但風險敞口未知。


調查顯示,“寶能系”收購萬科的資金至少包含在不同金融市場的加杠桿動作,層層杠桿融資用於收購萬科,真實杠桿累加超過10倍,而銀行理財資金是重要的“金主”。

第一層杠桿為高預期收益的萬能險。成立於2012年2月的前海人壽,保費收入規模增長迅猛,主要依靠的是萬能險。萬能險投保人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障需求和財力狀況,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近年來一些中小險企推出的萬能險產品,雖然也設定了10年或20年的保障期,但卻強調一年或二年后就可無手續費或低手續費退保,網銷萬能險甚至短至三個月、六個月就可將錢取出。這實際上是打著10年期產品的旗號賣理財產品。近幾年,如華夏人壽、安邦等一些異軍突起的險企,基本如此。據統計,2015年前十月,前海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136.5億元,保戶投資新增交費481.5億元,后者占比達77.9%。而大型險企的保費構成恰與之相反,比如平安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782.8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為716.9億元。

第二層杠桿圍繞鉅盛華的投融資平臺展開。“寶能系”通過循環股權質押及關聯交易獲得資本金,進入新一輪配資架構。寶能集團使用了大量的循環股權質押:鉅盛華質押前海人壽股權及萬科股票融資,同時姚振華質押寶能股權、寶能質押鉅盛華股權融資。鉅盛華成立於2002年,是寶能投資控股子公司,注冊資本從2014年年初的13.1億元增資至現在逾163億元,主業為實業投資與投資管理。按其會計報表,鉅盛華年初只有3億元貨幣資金,但2015年卻撬動了200多億元銀行理財資金。鉅盛華於10月15日至11月9日將其中持有的7.28億股萬科股票質押給鵬華資管公司,融資80億元,鵬華資管實為頻道,最終的資金方為建設銀行。

第三層杠桿是高利息、隱蔽的夾層融資杠桿。據《財新》調查,寶能創贏基金募資規模22億元,資金用途是增資鉅盛華。11月,鉅盛華拿出了67億元資金作為劣后級向華福證券融資133億元,合計出資200億元成立浙商寶能基金。在層層穿透之后,該基金的資金來自浙商銀行理財資金,背后的主角是浙商銀行。據了解,浙商寶能基金已募集200億元規模。業內人士稱,以常見的“假股真債”形式,銀行理財資金借道有限合伙企業,利用私募基金形式,作lp認購優先級,獲取固定收益回報,風險由劣后級兜底。據了解,寶能投資集團將部分股權、鉅盛華將前海人壽股權均質押給華福證券提供擔保;姚振華夫婦及鉅盛華、寶能地產提供連帶責任保證。這意味著,“寶能系”用鉅盛華及前海人壽的股權質押,從銀行表外杠桿融資了132.9億元資金。而寶能投資集團是姚振華的個人獨資公司,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這相當於銀行變相給姚振華發了一張130多億元額度的信用卡。”有銀行業人士稱,像浙商銀行默許這樣大量的理財資金,通過融資平臺資本運作,實質充當資管計劃劣后級資金的做法,風險敞口極大。

層層杠桿最重大的風險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短債長投、資金錯配;第二是不同金融市場風險穿透,一旦一環發生風險,保險市場、銀行市場、同業市場都連環受損;第三是杠桿比例過高,通過循環抵押,名股實債規避監管,真實杠桿累加超過十倍。有分析人士稱,“寶能系”資金運作的實質就是——配資炒股。傳統的銀行信貸、股權質押、企業公司債、各類頻道的資管計劃,新穎的有限合伙基金、券商收益互換和兩融,層層加杠桿,杠桿的盡頭則是二級市場。

對於寶能系的融資,有證監系統人士指出,“形式合規,實質不合規”,現在配資行為藏在各種形式的資管計劃下,貸款放在銀行理財產品下,把風險穿上了皇帝的新裝,一旦股價下跌,所有的質押股權貸款、資管計劃均危如累卵。還有市場人士稱,“寶能系”融資的實質是循環的重復貸款,其資金使用是短借長投,久期錯配太高,流動性風險巨大。

“寶能系”的資金擴張之路,實際上是近年來資管市場混戰的縮影。2015年上半年,各類金融機構資管規模已超60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規模突破18.4萬億元,信托資產管理規模為14.4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10.25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419億元,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規模3.89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規模突破11萬億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流動性相對過剩,資金無處可去,就在二級市場空轉。

監管機構也有責任。隨著財富管理爆炸性的增長,各監管機構紛紛為監管對象的成長大開綠燈。2012年10月末券商資管“大松綁”,券商資管從無到有,基金子公司成長兇猛;2013年2月開始,保監會頻推新政,保險資管已是二級市場的大金主,多家上市銀行、地產股被保險公司納入麾下。整個融資鏈條中,信用風險層層滲透,不知道誰會接最後一棒。

有銀行業人士表示,“寶能系”金融+地產模式的融資會出問題,但這需要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一起查,不然到處都打擦邊球,誰都管不了,寶能的操作的確很精明,這個遊戲分開來看都是合法的,但利用了各種監管漏洞。

從國內媒體的調查可見,國內險資的迅猛擴張,實際上是國內流動性擴張的反映,也是國內迅速創新的各類資產管理市場的縮影。由於監管跟不上、制度跟不上,市場在合法合規之下的快速創新,也在不斷累積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只待條件合適時將會引爆。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