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廖宗魁:潛在增長下降非中國獨有現象 而是全球大趨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潛在增長下降非中國獨有現象 而是全球大趨勢
潛在增長下降非中國獨有現象 而是全球大趨勢

近期imf發布的《2015年世界經濟展望》中第三章專門討論了全球的潛在增長問題。imf認為,金融危機后,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中國家,潛在增長水平都在下降。也就是說,潛在增長水平下降並非中國目前獨有的現象,它既有中國自身人口老齡化、經濟結構由投資轉向消費的特殊國內原因,也有新興市場國家共有的原因——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縮小,邊際提升空間下降。


潛在產出是指與穩定的通脹水平(既沒有通脹壓力,也沒有通縮壓力)相一致的產出水平。在長期,潛在產出(潛在增長)的增長率取決於資本、勞動力的供給和生產力的提高這三大因素。

勞動力供給的增長取決於工作年齡人口的增長和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工作年齡人口乘以勞動參與率,就是勞動力的供給,而失業率和就業率都是在勞動力供給的范疇下的概念。國內只有工作年齡人口數據,而缺乏高頻率的準確的勞動參與率。所以,現在討論勞動力供給只是簡單以工作年齡人口來考察,概念上會有一些偏差。

資本存量的增速取決於投資和初始資本存量。勞動和資本這兩個因素的生產力則由業務流程和技術創新等改善情況決定。

imf認為,發達國家的潛在增長下降並非只是近幾年的事情,而是自21世紀初開始就在持續下降。這主要源於生產率的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勞動力和資本的增長相對平穩。imf測算,發達國家的潛在增長已經從2001年-2007年間的2.2%下降到了目前1.5%左右的水平,未來也會在這一水平上持續,生產率的下滑貢獻了潛在增長80%的下降。也就是說,近期美聯儲認為美國長期的潛在增長水平在2%左右已經明顯好於整個發達國家的水準。

這可能與大家接觸的互聯網及資訊革命不相吻合。之前已有專家研究指出,互聯網革命對生產率(尤其是美國)的提高僅僅限於克林頓時期,而最近十多年它對美國生產率提高幫助非常小。行業的數據顯示,美國生產率增長放緩主要發生在大量使用通信技術的行業。

但是,互聯網革命對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生產率的提高作用可能要遠遠大於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本來就高度自由和公平,而新興市場國家則存在很多制度的障礙和不公平,互聯網至少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打破了很多制度的壁壘,甚至在很多領域推動改革的加速,比如金融領域的改革在中國顯然由於互聯網的革命而加速。

imf認為,新興市場潛在增長出現了先揚后抑的趨勢,由21世紀初的6.1%上升到危機前的7.4%,再下降到危機后的5.5%。這一特征與中國潛在增長的變化規律幾乎完全一致。imf也認為,中國潛在增長的下降是這些年新興市場國家整體潛在增長下降的主要推動力。

imf認為,危機后新興市場國家潛在增長大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生產率的下滑,全要素生產率只有危機前的一半(由4.25%下降到2.25%)。imf判斷,由於美國技術外溢和產生率的減少,新興市場未來生產率的下降還會進一步加大。

長期來看,如果沒有新的技術革命,全球經濟增長下降的趨勢會長期持續下降,僅靠各種刺激的政策只能解決短期的燃眉之急。

短期來看,發達國家的人口相對穩定,資本存量長期停滯不前,未來可以通過增加投資來增加資本供給,提升潛在增長水平。而新興市場國家需要通過各種改革來釋放制度的效率。imf建議,消除基礎設施瓶頸(估計主要針對巴西、印度),去除產品和勞動力市場受到的過度監督,提高教育質量等。(本文作者廖宗魁系證券市場周刊宏觀部主任、和訊特約研究員)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