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重慶發力“互聯網+” 欲破雲計算業難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15 09:02


本報記者祖芙重慶報導

在4月12日閉幕的2015(重慶)國際雲計算博覽會“雲計算高峰會”上,重慶與騰訊正式簽署“互聯網+”戰略協議,成為西部地區首個與騰訊合作的地方政府。


此協議內容被外界解讀為兩個層面:一是重慶可通過微信展開政務雲服務;二是該地將與騰訊共謀雲計算和大數據業發展。

這並非重慶在雲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首次“領銜”。

根據該市官方法,重慶制定了全國第一個大數據行動計劃,並第一個提出了大數據全業鏈的總體目標,其中一個主要指標,是2017年實現軟件和服務業的值突破3500億元。

“起步階段”的“重慶式難題”

重慶市長黃奇帆仍把該市的雲計算和大數據定位為“尚處起步階段”。他在此前相關會上回答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問時,雲計算和大數據業要“應用現行、效益先行、市場現行”,強調“因地制宜”,要從解決問題出發來推動。

在雲計算大數據業的持續發力中,重慶試圖“摸石頭過河”。

黃奇帆的想法是,大數據和雲計算牽涉的專業極廣,包括用以提高交通運行效率減少堵塞,提高樓堂館所的節能效率減少浪費等;很多行業比如金融行業、貿易行業或者各種物流行業發展的同時,自然而然就會有大數據的伴生。

中關村業內人士則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政府仍是最大的數據擁有者。相較於配套基礎設施和招商優惠政策,每個地方政府的“數據開放程度”才是對業人士最“致命”的吸引力。

重慶市雲計算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居琰曾經擔任重慶市經信委軟件與信息化推進處處長,也曾是重慶市雲計算辦公室負責人。作為重慶雲計算和大數據業的推動者和執行者之一,他曾在北京中關村相關論壇上公開表示,如果“連數據都沒有,何談大數據”。在推動數據的開放和共享過程中,他曾遇到不少“協調不動”的難題:“某種意義上是部門的利益在左右改革”。

重慶也試圖在此方面有所“改革”。幾個月前,重慶市通過了《關於加強全市信息化系統集約化建設管理的通知》,試圖把全市的相關數據集中到兩江雲計算業園。

這被業內人士稱為“猛”招的通知規定:第一、重慶38個區縣的所有系統必須向兩江雲計算業園提供;第二、全部區縣須採用租用硬件集中托管和購買運維服務,不准再新購伺服器、存儲等硬件設備,必須傳到雲上去;第三、新建的數據中心項目一律停止審批,原有的數據中心五年之內逐步自行淘汰。

此外,居琰表示,大數據的到來對重慶的電力保障,尤其是數據洪流的能力會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認為,“大數據會瞬時儲存大量的數據,會消耗大量的電力。”據他介紹,重慶本希望把伺服器數量提升到300萬台,但由於能源的制約只敢做到一百萬台,只能在“如何擴大增值應用空間和範圍”上做文章。重慶雲計算和大數據業還存在政府監管、人才缺口等普遍性難題。

三類平台參與雲計算業競合

有業內人士估計,2015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36.69億美元,是2011年的5倍,年復合增長率將達50%。

重慶的人口總量為雲業提供了極大的本地消費市場。根據官方數據,重慶總人口3000萬,城市人口1500萬左右,在全國排第三位。

重慶力點在“雲端”。“重慶智能終端業發展極快,或在2015年值突破5000億”,居琰介紹,此外,該市已獲得國家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資質;確立了一批重點項目,並培養了軟件技術藍領近700萬人。重慶相關的頂層規劃,則從大數據的業發展、基礎設施、形成機制、信息安全等方面全方位覆蓋。

按照重慶的思路,一旦有了可以依托的數據中心資源,便能成立三類平台:一是市級平台;二是重點行業應用的全國性平台;三是企業自主發展的全國性平台。

除了招商之外,重慶市政府拿出一百萬平方米打造移動互聯網業園,意圖通過招商和孵化,形成大企業小企業相互發展的業生態。

此次與騰訊的合作,則被當地官員看作重慶雲計算大數據業發展的一劑強心針。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江蘇無錫、貴陽等地都已先后建設了一批雲計算公共項目。

面對區域競合,黃奇帆此前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問時表示:周邊兄弟省可以“各展所長”,因為這個領域“非常寬泛”。居琰則在中關村公開承認,“重慶市的電價沒有內蒙和貴州便宜”,但重慶會“逐步擴大互聯網骨幹之間的連接範圍,打造中國第一流的互聯網通信保障環境”。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