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大眾期待企業負起更多責任
天下雜誌出版 2021-09-03 09:16
過去十年來,使命感可以提高績效這種觀念,幾乎成為大多數人的看法。在一項調查中,每五位執行長中就有四位同意,「企業未來能否成長和成功,取決於是否找到以價值觀驅動的使命,並在利潤和使命之間取得平衡」,以及「賦予員工切身的使命感,讓他們有機會做更加以使命為導向的工作,不管對企業還是對員工都有好處,是雙贏的作法」。
這種轉變跟很多原因有關,肯定有不少企業是希望獲得良好的聲譽,或純粹只因為眼前這是有利的作法。有愈來愈多企業感到有必要表現出自己「有所作為」,也有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共同使命是推動轉型和成長的重要途徑。
這種變化背後的另一大原因,是近年有大量研究顯示, 企業若能真心追求使命,並實行高績效工作系統,通常結果會反映到財務表現上。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學者珊妮普 · 湯恩(Zeynep Ton)的《好工作策略》(The Good Jobs Strategy)一書指出,好市多(Costco)、梅卡多納(Mercadona)等零售業龍頭因為重新設計營運模式,鼓勵員工持續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所以表現優於競爭對手,給員工的待遇也比業界高出許多。還有其他學者以多年的數據和嚴謹的使命衡量方法,證明高員工滿意度加上以使命為導向的經營策略,可以提高股東總報酬率。
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使得企業愈來愈需要有使命感。 公眾的期望在改變,目前全球有 73% 人口期望企業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千禧世代和他們之後的世代在找工作的時候,會積極尋找有意義、有使命感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與公眾之間的信任鴻溝正在擴大,有三分之一的員工不信任雇主;信任企業的精英人士比例是 82%,一般大眾卻只有 72%。
此外,還有一些意義更重大的改變正在發生。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愈來愈急迫,許多企業領袖已經意識到,合乎道義的作為顯然是當務之急。我跟幾百位商界領袖討論過他們創造共同價值的策略,對於這其中的商業考量,他們全都能侃侃而談,但私底下,在走廊上遇到或一起去喝一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驅使他們這麼做的其實是強烈的使命感——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生存危機,是整個產業需要重新建構,是希望改變醫療照護體系,是企圖挽救垂死的海洋 ⋯⋯ 推動著他們一步步向前。
有人說,這是虛偽的雙重標準,但我認為這種使命感是重新想像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礎。企業領袖必須意識到,他們得找到既能賺錢、又對社會有意義的模式,才能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不論是發掘能創造共同價值的新商業模式、讓新商業模式能付諸實現,還是構建強大社會不可或缺的好工作和好的工作環境,都要靠使命導向的領導方式。
儘管許多企業想把使命融合到營運中,卻是有心無力。這些企業的使命宗旨要不就是不夠明確,要不就是沒有跟策略結合,或無法有效傳達給員工。這種脫節的部分原因,在於許多企業領袖仍然死抱泰勒主義不放,又或者不願意在職場上表現得太過感情用事。但這當中還有一個更大的結構性障礙,那就是全球投資人的短視無知。投資人如果始終要求盈餘要每季穩定成長,無法了解或無從衡量使命的價值,企業要進行邁向使命導向所需的長期投資,大概就會非常困難。
(本文摘自第四章「創造共同價值,建立使命導向的組織」)
來源:天下雜誌出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