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廣告人 如何從一個“牛逼”走向另一個“牛逼”
鉅亨網新聞中心
話說當年,地產廣告圈內當時最牛逼、最不羈的名宿楊海華跑到陜西去提案。他給這個賣不動的樓盤起名“掌燈時代”,意思是全西安(樓盤)就這一個明廚明衛的樓盤。結果遭致除大老板之外所有副總、營銷總監們的反對,認為不符合調性。海華笑而不語,老板一看面子上掛不住了,大喊一聲:別吵了,就掌燈了!!!!楊海華眼前一亮,馬上說:“這名字可不是我起的,是你們老板起的,就掌燈”……據說,“就掌燈”在“西安人,看看你小便時的樣子”等slogan的助陣下,賣的風風火火。
那是個瘋狂的年代,那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文視、攬勝、瑞得、世紀瑞博、東方博文、典晶、萬有引力、洋正……憑借各自核心競爭力各霸一方,在視覺、創意上將一個個樓盤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月費也從最早的每月五六萬不斷攀升,八萬、十萬……直至后來有的甚至發展到月費30萬元!!!
2008年以后,地產寡頭時代的逐步到來,中小型房地產公司逐步退出市場,狼多肉少直接造成了廣告公司業務的萎縮,連幾家號稱從不競標的大腕兒都不得不面對新興小公司的同臺競技。尤其近兩年,互聯網經濟的沖擊,開發商對廣告設計的依賴大不如前,費用也大幅收縮。就在前不久,地產行業老大萬科為了降低成本費用,據說要求全國萬科樓盤與廣告公司的合作,取消月費制,轉而改為計件制或打包制。於是有人預言:廣告業會繼紙媒之后消亡!
正如一位業內資深廣告人發出的感嘆:“中國廣告業的發展和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從不以數據說話,國外各種規則都是以調研為主,中國房地產廣告公司之所以不能成為4a,是因為憑個人喜好定義社會喜好,以為憑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統攝全社會審美取向,自大自空到兩腳不沾地。行市好的時候,大家都是奔跑著殺雞,造成了以感覺說話的廣告創意時代,現在買家不靠感覺買房了,市場不買房了,廣告一夜之間就什么都不是了,廣告只能讓有想法的更加激昂。可是現在市場並沒有太多發酵空間了……
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扇窗。本來就思維活躍的廣告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就像一老廣告人所言:隊伍在,自然有戰場。他們的戰場在哪里呢?
出路一:變身整合商
雖然進入了新常態,但規則建議對於甲方而言仍具價值,廣告公司的優勢在於項目跑得多,所以見得多,可以通過對活動資源、媒體資源等各類資源的整合,為甲方提供一站式服務,相當於替開發商完成了策劃部要做的事情。比如,能幫甲方請到一次成龍,說不定相當於接了兩個項目的顧問費。
出路二:進軍互聯網
圈里著名的大咖老韓,兩年間砸自己的錢砸出了好幾個互聯網銷售、傳播平臺,現在已經成功轉型,上門找他要渠道的開發商比比皆是。如今的開發商更傾向於誰有客戶聽誰的,廣告公司可以借助互聯網整理出自己的客戶群,比如,可以通過搭建微信平臺、實行社群化互動、成立聯盟等手段,實現客戶資源積累與共用。
出路三:搞大新經濟
當市場浮夸風不再,不如換一種風格,好好說話,活出自我。從自媒體、新思路入手,憑借多年的圈內經驗,逐漸建立並掌握另一個載體。比如許多廣告公司都不約而同地殺入微信營銷行列!但這條路很艱險,要面對占有天時地利的傳統媒體人為主導的微信營銷業務的沖擊,如果不拿出劍走偏鋒的勁兒,還真不如苦哈哈做老本行兒。
出路四:走出地產圈
長期以來在開發商快扎猛打的要求下,地產廣告人們練就了在幾個月內就能讓全中國知道某個品牌的生猛本領。走出地產圈,還有汽車、快銷品、農產品(000061,股吧)等更多領域有待發酵。一些難以在高手林立的同行中脫穎而出的廣告公司,迅速調整戰略,另作它途,反而成為另一行業的翹楚。
出路五:公司瘦身 員工變合伙人
健康瘦身即降低每月的必要成本,為了最大化降低硬性成本,可以采取wework形式的社會合伙人制度,放下老板心態,最終利益面前共同分賬。工作地點、工作方式都更加靈活,甚至不需要辦公室。這種方式或許也更為90后所接受。
更為大膽的思路是廣告公司可以瘦身到5個人,行政、財務全部外包,這5個人主要負責項目前期頭腦風暴與后期質量把控,具體執行工作由分散在各處的人員完成,這種工作模式下,以前kpi行政考核統統灰飛煙滅,人人按合約工作,只有合作方,再無上下級。
出路六:有效增值
增值主要是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為開發商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讓開發商覺得花一樣錢補五樣,怎么補?當然是要比以前多想一點、多干一點、多說一點、甚至多陪一會兒;另一方面是盡量用更值的員工,以前一組需要四個人:ae+創意+文案+設計,現在好的員工一個人可以干完四個人的活,給雙倍工資還能省倆人工。
出路七:多元化經營
地產上下游多點同時推進經營,不想做代理公司的廣告公司不是一個好的金融平臺。更何況某家專業媒體已經攢出一家投資基金,專門幫合作伙伴解決金融問題,所以想客戶之所想,只要客戶需要,幫忙砍下門窗采購價格也不是不可能。
出路八:拼體力
這條聽起來有點悲壯,不過也是個活下去的辦法,畢竟任何項目還是離不開視覺設計。所以廣告公司可以通過流水線式的管理實行標準化生產,設立研發團隊,按產品形態、建筑風格、環境特點等,做出范本廣告,各個項目只要換效果圖、換名稱、換logo即可,以此來爭取更多大客戶。
總結:每一個廣告公司的老板都清楚,項目接的越多離死越近,新進人員水平、素質提高與新接項目的速度不成正比,一般超過20個項目就看到了天花板,因此,應變、思變、求變,成為活下去的必經之路。
前不久,遇到當年廣告界泰斗,當時他的公司流水過億,現在很多廣告公司老板皆出自他門下。現在的他開了一個不大的飯館,笑看風云淡。
“我現在一個月連幾萬塊錢都花不出去,活得很愜意,廣告這活兒,太累了”,他說……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