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刷臉時代 大陸社會邁向智慧化的糾葛

多維TW 2021-03-04 16:56


【文 / 李虎門】


走到門前,將臉正對鏡頭,「嗶」的一聲,大門應「臉」而開,歡迎來到刷臉時代。隨著人臉識別科技普及化,之後出門忘了攜帶鑰匙,在門前跺腳懊惱的場景,或將成為歷史記憶。

但是,這項現在看來高科技的應用技術,難免令人起疑,「刷臉」背後的技術安全保障值得信賴嗎?2021 年 2 月 3 日,中國大陸官方也意識到了社會普遍焦慮,回應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將「就新技術新應用相關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論證,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進行修改完善。」

而大陸官方此番說法,既可看作官方將針對人臉等科技識別技術制定更完整規範的訊號,也是緩解當前大陸民眾對一些場所安裝人臉識別是否安全的疑慮。

秀出臉蛋  行遍天下

近年來,極具先進指標的人臉識別技術,不斷的被安裝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只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街頭巷隅,都能輕易體驗這類刷臉科技帶來的生活便利性。舉凡台港民眾日常必需的銀行自動取款機(ATM),許多業者都已加裝「刷臉提款」服務,不需透過金融卡或手機,只要將臉頰湊近鏡頭即可領取鈔票。

不僅如此,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時常發生老年人走失情況。警方也仰賴人臉識別科技的進步,只要將「警用電腦『人臉』辨識系統」(M-Police)往當事人臉上一掃,便能快速確認走失的老年人,不須再透過層層抽絲剝繭。

不過,相比台港在使用刷臉科技的時間進程,作為數位科技使用最激進化、普及化的中國大陸,其刷臉技術的應用,早已普遍落地且大量頻繁使用。2017 年 9 月 1 日,中國大陸知名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在肯德基旗下子餐廳推出刷臉支付,不需帶手機,只要秀出一張臉即可支付,這也是刷臉支付在全球的首次商用試點。

2018 年 12 月,支付寶推陳出新,將刷臉支付獨立為另一手機 App「蜻蜓」;2019 年 3 月,大陸通訊軟體微信也跟進,推出刷臉支付「青蛙」,頗有「後有青蛙吃蜻蜓」兩相較勁的味道。此外,較為單純驗證身份功能的刷臉機制,更在大陸銀行、飯店、公司行號行之有年。也就是說,「刷臉」場景在中國大陸市場、社會已是家常便飯,且早早進入了大規模的應用階段。

科技探照  隱私卸防

然而,科技革新總是充滿了兩面性,在舊與新的交會之際,「新」的問題必然產生。隨刷臉技術在中國大陸鋪天蓋地而來,卻也讓有心人士不懷好意。像是陸媒《北京青年報》2019 年 9 月曾披露,有商家在電子商務平台銷售人臉數據,數量達 17 萬條。令人惶恐的是,這 17 萬條涵蓋 2,000 人肖像,每人約有 50 張到 100 張照片,每張照片還搭配一份數據,包括人臉 106 處關鍵特徵,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輪廓訊息,甚至標註了性別、情緒、顏值、是否配戴眼鏡等。

2019 年 8 月初,安徽南斗星仿真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 王峻向媒體爆料,他曾用自己幾年前製作的 3D 列印蠟像頭,騙過了支付寶人臉識別系統,成功買了一張從南京到寶華山的火車票。即便此案例純屬「示警」意味,但實際上在 2020 年 10 月,湖北省警方曾破獲一樁運用人臉識別來牟利的案件。據當地警方指出,不肖之徒透過受害者的自拍照,並利用照片活化技術,騙過微信人臉識別驗證,進而轉移受害者的帳戶餘額。

此外,莫以為人臉識別技術只在中國大陸「栽跟頭」。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曾在 2016 年推出圖像識別的人工智慧系統——Rekognition。為了測試該系統辨識準確程度,美國民權聯盟(ACLU)將 535 名美國國會議員的臉部資料,與資料庫中 2.5 萬名犯罪者的臉部資料進行比對,結果顯示有 28 位議員都是罪犯,也因此鬧出了技術性笑話。

透過這些案例,即能理解人臉辨識技術實屬高階的科技產物;但另一方面,人臉又不像其他生物識別特徵如聲音、指紋等具有封閉、可藏匿的性質。基本上,如全面使用人臉識別,就好比將自身的安全、隱私、財產等暴露於大街上,任人汲取、蒐集。

這也難怪中國大陸各地近期頻頻傳出,有社區在進行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時,遭到居民強力反對。許多居民頗為無奈表示:「人臉是自己的生物資訊,怎能隨意被人拿走,一旦洩露,造成的後果誰來承擔?」對照先前人臉識別技術不完善所衍生的違法案例來看,說明了大陸民眾的擔憂其來有自。中共官媒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也多次進行深入報導,探討「刷臉」在大陸為何存在極大的風險,將之形容為公民上街猶如「裸奔」,後果不堪設想。

要不要「臉」?全球難題

除此之外,人臉識別不只在中國大陸起了爭議。2019 年 11 月,鐵路管理局耗費鉅資建置了「智慧型影像監控系統」,其中一項功能是人臉識別,並稱是為了預防犯罪所設。一旦黑名單上的通緝犯出現在車站,這套系統能即時通知站務員;不過該做法也引發了台灣社會爭議,台鐵隨即緊急宣佈,因各界對人臉識別及適法性存有疑慮,決定取消人臉識別功能。

又如 2020 年 7 月,正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國家冰球聯盟(NHL)為活絡比賽氣氛和紓緩財政壓力,宣佈將使用涵蓋眼膜、指紋、人臉檢測的生物識別系統,意圖在疫情期間,針對入館的職員、球員、球迷等進行身體狀況檢查,排除帶有病毒或是不遵守衛生規定的人們,藉此吸引球迷入場。但國家冰球聯盟做法,也引起了美國社會討論,多半認為聯盟此舉不妥當。

由此說明了人臉識別引起的爭議,並非局限在中國大陸。換言之,全球各地在走向科技智慧化的路程當中,「要不要『臉』」已是核心問題。換句話說,人們在享受科技便利性的同時,也在發問:如何守護我們的「人體密碼」?

而在聚焦人臉識別的安全維護議題層面上,中國大陸除了官媒、地方官員頻頻倡議之外,2020 年底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搶先一步祭出實際行動,提出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不僅是中國大陸首次公開禁止採集人臉識別資訊,還規範了該技術用途,以期保護當地居民隱私等權利。

雖然天津市的舉措頗有「試點」意味,但仍可看作中國大陸對未來執行生物識別資訊保護政策的具體摸索。主因在於,人臉識別的最大爭議,並非是科技技術本質的缺失,而是在於法規訂立、執法層次未與時俱進。即使實際案例所透露出來的問題,貌似指向技術未臻成熟,但若未有與時俱進的法制規範來加以管理,空有再前瞻的技術,也是枉然。

以人臉識別引領的科技智慧化風潮,既充滿著人性設計、便利生活等優勢,人們瞭解且感同身受;然而,同時卻有著侵犯隱私和資安風險的代價,必然在利弊權衡之間左支右絀。這不僅是中國大陸眼下面臨的治理挑戰,也是台灣乃至全世界都需及早省思的課題。

來源:《多維 TW》06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