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軍事強人當選總統 美疑插手攆走喬納森 為擴大影響力清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02 08:26
布哈里得票率:54%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非洲產油大國奈及利亞總統大選昨(1)日凌晨公布點票結果,最大在野黨領袖兼前軍事統治者布哈里取得過半數選票當選,是奈國自1999年推行民主選舉以來,首次由反對派登上總統寶座,為奈國政權和平交接奠下里程碑。分析家指出,現任總統喬納森任內無力打擊極端組織「博科聖地」及解決政府貪腐問題,民眾最終用選票攆走他,選出以鐵腕見稱的布哈里。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結果公布後,美國政府反應正面,國務院一名官員更讚揚布哈里在1999年後協助建構「新奈及利亞」。據wsws網站披露,華府不滿奈國近年對華友好,而喬納森因憂慮華府在奈國擴大軍事影響力,去年底突然撤銷一個由美國贊助的訓練奈國新兵計劃,令兩國關係緊張。據報布哈里領導的「全面進步大會」(APC)獲美國總統歐巴馬前高級顧問兼競選經理阿克塞爾羅德主理的顧問公司支援,反映白宮或插手奈國政權交替。
歐巴馬前日發聲明祝賀布哈里當選,又讚揚喬納森承認落敗展示他重視國家利益。他呼籲雙方支持者尊重選舉結果,共同帶領國家和平交接政權。
奈國選委會公布,布哈里得票約54%,獲超過1500萬票,以逾250萬票之差擊敗得票率45%的喬納森。喬納森承認落敗,並致電祝賀布哈里。布哈里在北部根據地的支持者上街慶祝,不少人高舉代表布哈里競選活動的掃帚,寓意掃走國內嚴重貪腐問題。
喬納森執政5年來,無法清剿肆虐東北部的「博科聖地」,同時放任政府貪腐惡化,加上去年油價急挫打擊國家經濟,民眾不滿日增,求變呼聲高漲。相反,布哈里承諾上任後致力打擊「博科聖地」,民眾相信其軍事背景及反貪政綱或可扭轉困局,故除在北部票倉外,在西南部地區亦取得不少支持。他又警告「博科聖地」,稱當局將不遺餘力打擊恐怖主義。
除了「博科聖地」和貪腐問題,布哈里就任後要處理的棘手問題,還有重振受油價暴跌拖累的經濟。
奈國自1960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一直處於軍事獨裁統治,直至1999年才有民選政府,然而此前選舉全由喬納森所屬的人民民主黨(PDP)勝出,故今次大選是奈國首次出現政黨交替,同時展示當地民主制度漸趨成熟。(接下頁)
[NT:PAGE=$]
布哈里1983年藉軍事政變上台,在位期間鐵腕治國。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現年72歲的布哈里生於奈及利亞北部卡齊納州,1983年12月藉軍事政變上台,在位期間推行鐵腕管治,包括迫害記者和反對派、嚴刑處死3名運毒青年等,最終在1985年8月被武裝部隊發動政變推翻。分析指,儘管當年的獨裁統治令他留下惡名,但他強硬反貪卻獲民眾認同,加上目前奈及利亞人口逾2/3是40歲以下,對布哈里管治時期記憶不深,或是造就他勝選的主要原因。
布哈里當年的高壓手段連普通民眾亦受牽連,他曾派兵駐守巴士站鞭打不排隊的人、監禁亂拋垃圾者等。不過鐵腕管治背後,他並沒出現獨裁統治經常衍生的貪污,其簡樸生活與向來充斥貪腐的奈及利亞政權形成強烈對比。他在今次競選期間亦大打反貪牌,曾向選民揚言:「我沒錢向你買票,即使有也不會買,因為這個國家的前程是非賣品。」
1999年奈及利亞恢復民主憲政後,布哈里重返政壇,並在2003、2007及2011年3次參選總統。他早前被對手喬納森攻擊他的獨裁統治。布哈里坦然以對,稱已改過自新,「從軍事統治者變成尊重民主規範的民主人士」。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經濟體及人口最多國家,亦是全球主要產油國之一。1999年首屆民選政府成立後,一直致力吸引外資,但礙於種族及宗教衝突頻生,加上基建落後,窒礙海外企業到當地投資。
中國多年前起已投資非洲,到近年加大力度,目前已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而奈及利亞則是中國在非第三大貿易夥伴。兩國近年商業合作愈加頻繁,據中國駐尼使館臨時代辦張斌透露,兩國去年1月至11月貿易額突破160億美元(約1240億港元),較前年全年增加35%。
去年11月,兩國簽訂鐵路建設合約,金額達120億美元(約930億港元),是中國企業史上最大宗海外承包工程之一。工程由中國鐵建負責,在奈國建造長達1400公里的沿海鐵路,預料可分別創造5萬及15萬個直接及間接就業機會,鐵路投運後亦能提供最多3萬份固定工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