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預言陸客團走錯路,飯店教父再扮烏鴉 嚴長壽憂心國旅發燒:現在是機會,也可能是災難
商業周刊 2020-06-11 16:38
採訪●劉佩修、管婺媛/整理●管婺媛
面對國旅即將進入爆發期,觀光教父嚴長壽接受商周獨家專訪時語重心長提醒,要養出「旅遊文明」,才能讓台灣旅宿業真正蓬勃。(攝影者.駱裕隆)
今年 73 歲的嚴長壽,是台灣觀光旅宿產業發展的推手與見證者,也經常扮演烏鴉的示警角色。當政府喊出產業東移、開發蘇花高時,他疾呼反對;當官員力衝陸客來台,他又扮黑臉。近 10 年,他選擇多做少說,在花東深耕,投入教育事業,並輔導當地旅宿業者,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 3 年,他不接受媒體採訪,也甚少公開亮相。但這一回,因為疫情,他點頭接受商周專訪,因為,此刻既是台灣觀光旅遊業的機會,卻也可能是災難,「我怕(台灣)錯過這次機會,產業又會走錯路⋯⋯。」
為什麼,被稱為「觀光教父」的他,卻主張台灣不該發展「觀光」,而是應推廣「旅遊文明」,為什麼他認為,現在這個機會點,若觀念不對,反變成災難?以下為商周專訪摘要:
素養是關鍵,吸引對的人來台
「如果沒有美學、看不到生活文化,
那你只是觀光旅遊的提供者而已」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因為疫情讓國人無法出國旅遊,是否恰好是國內旅遊發展的大好時機?
嚴長壽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是個機會點,但也可能是個災難!10 年前,兩岸開放,讓台灣突然多一堆旅館,但他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花了幾年建造出旅館,結果兩岸關係又惡化。早期(政策)追求陸客快速成長,就是個錯誤觀念!
我那時就強調,台灣如果只用觀光來賺大陸人錢,我都看不起我自己。我們應該要讓他們看到台灣的文明、民主跟自由;反過來說,你應該(吸引)讓對的人來台灣,而不是只把台灣當成一個觀光景點。我們要讓對方帶著感動回去,覺得台灣是文明的地方。
問:為什麼會說可能是災難?
答:這是素養問題,如果你沒有美學、文化素養,你看不到生活文化,那你只是一個住宿跟觀光旅遊的「提供者」而已,然後又開越來越多的停車場、設施,或辦一大堆觀光活動像熱氣球、馬拉松⋯⋯。
從產業東移到蘇花高,我一直阻擋的原因是: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九二一大地震後我去南投演講、金門戰地要開放前我也去演講、宜蘭打造雪隧前,我也去,每個地方「無役不與」,但最後我發現,這是素養教育,是社會整個基礎的素養教育問題。
你認為一條高速公路就可以帶來客源,但如果客人水準沒有準備好,只會讓他們快速來、快速走,製造一堆垃圾,或讓一堆人來買土地,讓花東的人被取代。
快速來、快速走,這叫觀光、走馬看花,他們去一趟太魯閣,就覺得「我已經到過花蓮」,那他不會再來。
宜蘭雪隧開通前,前縣長劉守成找我去演講,我說宜蘭人必須要在路開之前,了解自己的優點在哪?什麼地方該開發、什麼地方要保護?你最棒的是蘭陽平原、溫泉、太平山這些自然風貌,不能重度開發,應該要創出不一樣的特色。但最後雪隧一開,就全毀了,田中央都是農舍。
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優點,這就好像一群牛群要趕著衝破你的圍籬,但在打開圍籬前,你要把水源、花草圍籬好,牠們衝進來才不會踐踏到你的花草水源。
用體驗生活,取代景點式觀光
「長濱、豐濱有藝術家,能衝浪泡溫泉 如果看不到,這裡就只是偏鄉」
問:你的意思是政府與業者都要有「素養」,如果具備這個,我們旅遊產業就會不一樣?
答:我分享台東長濱、豐濱的故事。(編按:豐濱、長濱剛好是花蓮最南、台東最北的地方,從花蓮跟台東過去都有一段距離,非大眾景點,但也因為這樣,當地保存完整文化與地景風貌。)
我們有個群組,裡面一共 147 個人,各種行業如炒海鹽、種稻、經營民宿的都有,他們彼此串在一起,他們推崇體驗生活、漫遊,(跟旅客)分享部落與在地人文化,跟景點式的觀光不一樣。
不只這樣,長濱、豐濱海岸沿線有很多原住民藝術家,(藝術家)江賢二藝術園區就在金樽,最快後年可以對外開放;這邊又是亞洲最棒的衝浪點,日本、香港、國際旅客可以來台東體驗生活、衝浪、泡溫泉,他們往北是太魯閣,往南是墾丁,去蘭嶼、綠島都要在這邊才有飛機、輪船可接駁,這裡就成了樞紐,如果政府看不到這點,這裡就只是個「偏鄉」。
其實我當年在八八風災後,就建議政府推香港飛台東(航線),幾乎快成功了!但正好,兩岸剛好開放,一開放,所有飛機都往大陸飛了⋯⋯。
問:政府需要有素養、扮演整合者的角色;那業界想發展這種深度旅遊,我們是否有足夠具備素養的人才?
答:(搖頭)很遺憾,我們的教育沒有教這些(素養),這是文化教育的問題。
我也跟他們(指大型旅遊業者)都說過,甚至帶他們去台東,但大陸一開放,還是都去了(經營陸客)。我從以前講到現在,但現在,或許在危機時講,才可以讓大家聽進去。
不要提「觀光」,重點是分享文化
「發展深度旅遊,要讓青年願意返鄉。青年、老人、教育,要綁在一起」
問:如果從現在開始培養素養,以期發展有深度的國旅,大家要怎麼轉念?
答:我都跟花東夥伴都說,永遠不要提「觀光」,重要是與旅人分享生活與文化。
花東不缺土地,而是缺整合。花東人其實很富有,台東人有全台十分之一的土地、百分之一的人口,每人都是大富翁。我曾跟長濱人說,昨日的蘭陽平原,可能是今日的長濱;明天的長濱,也可能是今日的宜蘭。你想想,池上如果變成這樣(蘭陽平原的豪華農舍),會不會心痛?
要發展這種(深度旅遊),就要讓青年願意返鄉。我的 total solution(完整方案),就是青年、老人、教育要綁在一起,像宜蘭的不老部落,是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
他們最大特色就是「不貪」,但也不會因為是原住民就(把旅遊體驗產品)價格拉低,對客人收費兩千多元,但一天只接待 30 人,不讓人開車上山,怕外人破壞環境,現在預約已滿到半年以後。同時,他們把部落中輟孩子帶來,找志工教授英文、財經等課程,讓孩子有高中學歷。
問:所以之前國旅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國人寧可去沖繩也不願去墾丁?
答:這是雞生蛋、蛋生雞,如果旅客只有週末去,那就會促成業者只想短短的撈一筆錢,平日沒有生意。
台灣旅遊習慣需要改變。國外真正的度假是 2、3 週到 1 個月,國外企業也鼓勵員工得到完整休息、預先規畫;但台灣喜歡把假期零碎、拆開,大部分都是圍繞週末並前後多幾天,做為休假方式,最後就變成觀光。國外旅人都是固定去一個地方,讓自己放鬆漫遊,了解當地文化跟生活文明。
這是我覺得台灣有待推廣的「旅遊文明」,台灣正在逐步改變,但需要時間。這樣才真正讓人有完整的休假,也才能衍生出完整的商機、提供服務品質。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00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70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