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過半小商家,只剩15天現金可活 居家令激出共好生意:物流聘失業人、書店推關懷包
商業周刊 2020-04-06 09:14
文●張方毓
美國部分地區餐廳在疫情期間改做路邊取餐服務,用行動幫助社區和居民一起共度難關。(來源:Dreamstime)
每天早上,你可能會去樓下的早餐店買個三明治;隔壁是一家洗衣店,你過一個禮拜就會將上班衣物拿去送洗;再隔幾間店鋪則是理髮店和寵物美容店,是幫助你和你家狗狗保持顏面清爽的好朋友。這些在地的小店家、小企業,你很難想像,沒有它們,你的生活要怎麼辦。
然而,支撐在地社區經濟運轉的店面關門、停止營業,是美國各地小店家面臨的現在進行式。
為了防疫,加州、紐約等美國多個州紛紛頒布「居家令」(shelter-in-place),要求民眾非必要勿離開家門,許多聚眾的店家如餐廳、酒吧也被勒令暫時停業。《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舊金山商家營業額已經掉了 7 成。
隨著營收驟降,小企業開始無力支付員工薪水,只好遣散員工。美國勞動部發布數據顯示,3 月中的一週內,就有破紀錄的 328 萬人登記請領失業救濟金。摩根大通(JP Morgan)估計,全美一半以上、1500 萬個小商家,只剩下 15 天左右的現金可存活。
雖然前景黯淡,許多店家仍發揮創意,快速轉換成適合疫情期間經營的模式,展現小企業做為支撐社區民眾的重要支柱角色。
披薩店上架衛生紙
社區店家展現在地連結價值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導,舊金山一家披薩店喬凡尼原本只賣現成披薩和義大利雜貨,現在則推出「披薩 DIY 料理包」,裝有起司、醬料和一球生麵團,讓顧客可以輕鬆拎回家自己做披薩。此外,店主托尼(Tony Gemignani)表示,他知道現在超市貨架全空了,所以特意在店內放上衛生紙、牛奶、蛋、奶油等大家需要的產品來販售。
《論壇報》(Tribune-Review)也報導,匹茲堡一家書店暫停實體營業後,店主阿蘭(Arlan Hess)除了轉向線上賣書,也與其他店家合作推出「疫情關懷禮包」,顧客透過郵件收取,打開後會發現有一本隨機的書、兩個蠟燭和兩包茶包。
英國廣播公司(BBC)則發現,本來做大型活動外燴生意的喬治亞(Georgia Bruce),現在改成把一盒盒熱騰騰的食物裝滿一台流動餐車,販售給社區裡需要的人。喬治亞說,很多人沒有能力囤貨或是下廚,她就接到一位顧客的訂單,要她幫忙送餐給正在居家隔離的年邁母親。
疫情節制人們外出活動,更凸顯小企業和社區顧客相互依賴的關係。根據《富比世》(Forbes)報導,紐約郊區出現由在地人推出的網站,上頭羅列疫情期間社區居民可以如何從當地店面購物,並詳細註明店家提供的外送、免下車服務。
全國廣播公司(CNBC)報導,美國阿什維爾的小店主凱薩琳(Catherine Campbell)創建「阿什維爾加油」網站,在上頭販售各店家的禮物卡,也就是先付錢、以後再選購商品。她發現,真的有顧客願意買禮物卡支援在地店家,代表社區經濟的不可或缺。
英國的《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則提供消費者如何支持在地商家的貼心小舉動,例如去店家消費以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所買的東西,讓其他人知道店還開著,進一步鼓勵前往支持。
大企業逆勢開缺數萬
優先聘雇小企業失業勞工
對此,美國商業雜誌《Inc》也指出,這正是小店家徹底展現在地價值的時候——與社區顧客之間的緊密關係。該文作者收到一封住家附近義大利餐廳的信,除了說明餐食改為全面外帶、向顧客保證「衛生機關認證」外,更令他感動的是,店家主動表明:「我們店裡有一台消毒劑攪拌機,如果你帶你的瓶子來,我們會免費幫你裝滿消毒劑。」
透過一封思慮周到、體貼滿分的信,小店家不只幫助自己在危機時刻維持現金流,更能讓顧客產生歸屬感。
相比實體經濟活動的急凍,線上生意則在疫情中大爆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亞馬遜 3 月中開出 10 萬個職缺,以處理洪流般的網路訂單;沃爾瑪也表示正在招募 15 萬名員工;披薩連鎖店達美樂光在芝加哥就開出數千職缺,包括廚師、管理職和外送員。
這些受惠於疫情的大企業也乘機展現溫暖力量。美國連鎖零售店 Dollar General 直接在官網呼喚:「對於那些因為 COVID-19(通稱武漢肺炎)而影響到工作機會的人,我們想說,我們這裡有許多全職和兼職的工作可以應徵。」達美樂一家店主也表示:「我們不只希望能餵飽顧客,也希望提供機會給那些找工作的人。」
美國物流公司 Lineage Logistics,則是大量錄用他們的顧客——食品供應商這幾週剛裁掉的員工。
當然,要做到快速、大量員工錄用,同時又要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疫情傳散,大企業也有配套措施。Lineage Logistics 先用電話篩選應徵者,再邀請進行一對一面談,並要求應徵者自行帶回填表格用的筆;沃爾瑪則是同時開放簡訊和線上應徵,並且透過電話面試,口頭通知雇用。
在全球經濟遭逢如此急速、大規模衝擊下,除了靠政府紓困,我們仍能看到各地企業與消費者發揮創意、相互提攜,在社會隔離中為人情加溫。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90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69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