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科技創業公司融資火爆 美國養老金也來搶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3-23 18:03


導語:3月23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文稱,隨科技創業公司的估值一路上漲,原本謹慎的共同基金也按捺不住,開始入股這些企業,甚至連散戶也在通過各種渠道搶籌。然而,巨額收益的背后卻蘊含著值得警惕的巨大風險。


以下為文章全文:

養老金搶籌

長期以來,數百萬美國人的退休賬號都在持有通用電氣、福特和可口可樂等老牌公司的股票。如今,它們可能還會將一些風險更高的硅谷創業公司的股票納入其中,包括Uber、Airbnb和Pinterest。

包括富達投資、T. Rowe Price和貝萊德在內的大型資管理公司都已經簽訂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協議,將購買這些私有公司的股票,然后將其注入許多共同基金中,而這些共同基金都將包含在401(k)和很多美國人的個人退休賬號裏。由於這些私有科技公司的增長速度快於上市公司,因此基金經理們也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富達投資的Contrafund基金持有2.04億美元Pinterest股票、1.62億美元Uber股票和2400萬美元Airbnb股票。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去年總共有29筆涉及共同基金買入私有公司股票的交易,總價值達到47億美元。而2012年的交易總數為6筆,總金額只有2.96億美元。T. Rowe Price是其中最活躍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共參與了17筆針對私有科技公司的投資。

暗含投資風險

但這些科技公司不需要對外披露財報,也不會在傳統股票交易所上市,所以退休基金通常不會展開這類投機性交易。但投資者們卻認定這些公司最終將會上市,而且屆時的估值將超過他們最近給予的融資估值。不過,這非板上釘釘的事情。

“我認為這超出了共同基金的投資範圍。”美國本特利大學金融學教授倫納德·羅森塔爾(Leonard Rosenthal),“這或許符合基金經理的利益,但卻未必符合基金持有者的利益。如果投資者希望要尋找高風險的證券投資組合,公開市場上有很多股票可以選擇。”

大型基金管理者面臨的兩難在於:增長迅猛的科技公司不願公開出售股票,以至於市場專門給那些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起了一個名字——獨角獸,以此來反映這些公司的美妙和神奇。包括專車公司Uber、租房網站Airbnb和貼圖網站Pinterest在內的企業都已經獲得了超過100億美元的估值。

由於估值如此之高,加之投資者的大舉搶籌,創造了專供早期投資者和員工變現相關股票的影子市場。過去幾年,共同基金一直在場外觀望。

現在,他們也開始跑步入市。“發生在公開市場之外的高速增長越來越多。”富達投資全球資本權益投資市場主管安德魯·博伊德(Andrew Boyd)。

以Uber為例,這家公司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大約400億美元的估值,高於2013年中的350億美元。這一漲幅超過1000%,遠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28%的漲幅。

瞄準創富效應

然而,這些私有公司的估值暴漲所帶來的創富效應主要集中在少數創業者、風險投資家和早期員工群體中。而更為廣闊的公開市場基本被排除在外。

“創富效應非常明顯,但只有很少人從中獲得了金錢收益。”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管理合伙人兼COO斯科特·庫珀爾(Scott Kupor)。事實上,由於投資了很多“獨角獸”,Andreessen Horowitz已經成為這少數獲益者中的一員。

大型資管理公司認為,他們正在擴大創富效應,讓普通投資者也能分享巨額收益。盡管存在種種風險,但他們認為自己投資的這些公司規模很大,根基也很穩固,所以風險並不比類似規模的上市公司大多少。

“我們投資的不是在車庫裏創業的毛頭小子,”富達投資的博伊德,“而是擁有成百上千員工和數十億美元收入的企業。”

雖然這些投資的金額都很大,但基金經理們表示,相關的共同基金持有的個股在他們的整體投資中占比很小,因此風險會進一步降低。例如,富達持有的Uber股票在其每只基金中的占比都不到1%。

當然,對投資者來,這種比例令人喜憂參半:雖然退休金可以更加安全,但當Uber這樣的公司實現1000%的漲幅時,他們卻只能收穫很小一部分利潤。

並非新生事物

私有科技公司股票並非新生事物,但數量卻從未如此之多,規模也從未如此之大。1990年代,當上市還是主流趨勢時,企業創始人有時會將一部分股票放入交換基金中,以便用自己公司的股票換取其他創業公司的股票。

但如果要獲得巨額回報,就必須被其他企業收購或者上市,這也可以解釋1990年代的科技公司為何如此熱衷IPO(首次公開招股)。

到了2000年代末期,隨創業公司保持私有狀態的時間越來越長,企業創始人和風險投資家開始通過其他渠道變現股票,這同時也為早期員工打開了變現大門。

后來有了Facebook,這家公司曾經在私有市場獲得過高達1000億美元的估值,從而創造了一個龐大的私有股票市場。從大型對沖基金到小型投資者,很多人都持有了大量股票,最終迫使Facebook提前上市。

這一前車之鑒也促使很多企業特意限制了股東持有的股票數量。而真正促成這種現象的是揮金如土的投資者,正是他們提供的巨額資金使得企業可以避開公市場的監督,比10年前的創業公司大幅推后上市計劃。

投資者範圍擴大

几乎所有的投資浪潮都會遵循相同的規律:最初局限在少數群體,隨后會逐步擴大範圍,而最早和最大的投資者也會逐漸尋找更多的方式來出售自己的股票,以便滿足大市場的需求。

外界對私有科技公司的興趣已經達到了瘋狂的地步,有意參與這一市場的投資者已經不再限於大型機構投資者,而是包含了一些只有數千美元資金的小散戶。以私有股票交易所SharePost為例,這家公司去年啟動了SharePost 100基金,只要有2500美元即可通過基金購買Jawbone和DocuSign等私有公司的股票。

這種模式伴隨巨大的風險。對剛入行的投資者來,這種基金的股票都缺乏流動性,因此很難在正常環境下轉移,甚至在利空消息發布時無法出售。另外,很多早期的大型投資者都擁有普通散戶所無法企及的特權。例如,優先股股東往往可以率先出售股票,意味當公司可以變現時,他們將搶在散戶之前率先落袋為安。

另外,無論投資者的資金實力是大是小,都無法確保私有創業公司最終成為公開市場追捧的明星。“沒人能保證這些公司能最終上市。”佛羅里達大學金融學教授傑伊·利特(Jay Ritter)。(書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