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力量 有效提升高齡生活品質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 康仕仲教授 2018-10-02 18:41
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三月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 14%,正式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每七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老人。人口老化速度之快,更讓國發會推估八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取決於行動力、心理健康、財富能力三大指標。十多年前我到日本,就發現日本政府花了極大力氣在預防醫學,安養中心裡的老太太最初坐著輪椅進來,經過自主健康管理,可以開開心心地拄著柺杖出去。
高齡者的非醫療需求其實很多,人老了以後的需求並不只侷限於醫療領域,而包括了食、衣、住、行,看電影、交朋友、甚至是約會戀愛... 等,年輕人有的需求,老年人也有。
人工智慧可有效協助
醫療與健康管理
要在各方面增進老人福祉,或許可參考知名矽谷社會企業推動的 Aging2.0 觀念,除了往醫療照護領域發展之外,更可透過日新月異的創新科技,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質。比如近年興起的人工智慧就是一例。
人工智慧確實可協助高齡者的健康管理與醫療行為,兩者缺一不可,但也不能一併視之。健康管理(health)是自己的事情,而醫療行為(medical)則是專業的事情。
台灣約 85%的高齡者患有慢性病,但需要他人從旁協助生活起居者不到四分之一,必須住在醫院中的更是不到一成。也就是說,從完全健康到完全失能有很大的空間,人工智慧可以協助 65%的台灣老人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舉例來說,聊天機器人可替人力正缺的居家照服員解決七至八成的例行性工作,比如:提醒有三高的長者定時服藥,或者增加居家查訪的頻率,不按時服藥的老人家可以更快被糾正、輔導。此外,如果高齡者的健康數據與用藥紀錄能夠被完整紀錄,即使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就醫治療,醫護人員也能依據紀錄做出更有效率的處置。
人工智慧對醫療領域的幫助更是不勝枚舉。精密的影像識別技術幫助醫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做出初步判讀,在非結構性的護理資訊上,也是人工智慧可以發展的重點項目。人工智慧不但可以讓醫療人員從繁瑣手續中掙脫,更能把資訊整理得更好、更細,成為有價值的資料庫。
沒有老人產業
只有適合老人的產品
不過有許多人仍然誤解,高齡族群的消費力愈來愈高,勢必有「老人產業」應運而生。其實,高齡者的需求不但不僅限於醫療產業,甚至,沒有任何單一產業能夠囊括所有高齡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各行各業都應該撥出人力來研究高齡客群。
高齡科技需要夠瞭解需求、也夠瞭解科技、而且還要找到可以長期營運的模式,三個要素缺一不可。Aging2.0 的倡議邏輯,就是「Desigh for all, not old.」,設計產品需站在老人家的立場,契合老人的實際需求、並兼顧長者的尊嚴。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矽谷頂尖設計公司 IDEO 邀請高齡九十二歲的老奶奶芭芭拉.貝斯金(Barbara Beskind)加入共同設計行列,開發出時尚美觀的老人登山杖。其他行業也可循此進行產品開發,比如製鞋業可以針對老人雙腿肌力不一的情況進行新鞋款開發。但並不是每一項新科技都適合套用在老人身上,比如電子商務就不是老人的迫切需求,老人家喜歡出門走走、親自選購,因為逛街是他們人際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環。
我過去在台大服務時,曾與大同大學合開「智齡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的思維,並實際走進企業現場學習。我們開發的就不是純線上的電子商務系統,而是從線上到線下 (Online to Offline) 的系統,讓老人家可以在逛街時把喜歡的商品拍起來,回家後再請晚輩在線上購買。
台灣也有許多產業開始思索高齡顧客的需求。比如全聯超市有許多據點都在地下室,高齡顧客增加之後就著眼增建無障礙設施,近期也宣布也在非都會地區增設社區藥局,就是看中高齡者每月領取慢性處方簽用藥的需求。廣告代理商 C2 也發現,除了在百貨商場增加廣告看板,醫療院所有大批等待看診的老人,在這裡增設電子看板,也是搏眼球的妙方之一。這幾年金融業也開始有動作,希望透過科技,來防止日益嚴重的老人詐騙問題。
迎接高齡社會,產學界莫不摩拳擦掌,想透過人工智慧,從提高老年生活品質出發,創造創新未來。
康仕仲
現職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 教授
智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
學經歷
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博士
台灣大學副教務長
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