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將沿著六大方向 技術思維是關鍵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27 14:01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撰文指出,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變革將成為常態。對於一家企業來講,如何能夠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等五個方面的改革中脫穎而出呢?技術思維是幫助我們洞察迷局,把脈“正確的下一步”的工具。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在目前這個階段,中國的企業,無論是傳統行業企業還是近些年來涌現的所謂新興產業的企業,都處在一個陰陽交界的十字路口:對於傳統行業企業來說,在中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去產能”“產業轉型”等詞儼然成了幾道不得不跨過去的門檻;而對於新興產業的企業來說,身上更是肩負了“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等艱巨而遠大的使命。因此,在資訊浪潮涌動以及移動時代大幕拉開的背景下,真正讓技術及技術思維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實現落地,是值得每一家企業深入思考的問題。
從國家層面看,領導層則在極力從供給側出發進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大概會沿著六個方向,也就是所謂的“六新”供給進展: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以及新制度。對於企業來講,實踐中與其關係更為緊密的改革方向還是前五個方面。
新技術新產品
新技術和新產品更多代表的是原創,突破性科技或者說技術革命的出現,某種意義上說是小概率事件,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旦突破了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瓶頸,之后產生的級數效應將會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即 “技術+”所帶來的驅動商業創新與產業升級。
在這方面,中國領先的科技企業,比如百度就正在嘗試通過技術+大數據,技術+場景,技術+服務等方式提供一些初步的答案,並最終驅動商業創新與產業升級。
技術+大數據:客製化服務、精細化運作的基礎在於實現大數據的技術實踐運用;技術+場景:更多的互動消費場景可以由語音搜尋、圖像搜尋、lbs、人工智慧等領先技術來實現;技術+服務:實現消費以及產業升級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消費者服務上面來,特別是在互聯網思維下,以提高用戶體驗為導向來更好地進行技術開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么,將技術基因注入數據、場景、服務等無窮無盡的生命體,又會產生什么樣的革命性變化?
簡單舉兩個百度在其moments營銷盛典上提供的案例:一是大眾汽車和百度的合作,通過百度的億萬級搜尋與社交大數據分析,大眾成功改變了汽車的座椅設計。這是一個大數據技術驅動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典型案例。
眾所周知,傳統的制造業都是封閉式生產,由生產商決定生產何種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是割裂的。大眾汽車和百度的合作正在瓦解這種狀態,讓顧客全程參與到生產環節當中,由用戶共同決策來制造他們想要的產品。這意味著,未來時代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界限會模糊起來,而同時傳統的經濟理論面臨崩潰,c2b全新模式注定要誕生。
二是在伊利的“智造全球產業鏈”的項目中,百度將ar技術滲入到消費者的每一盒牛奶,讓消費者能夠看到每盒牛奶背后的產業鏈。這個案例的重要意義在於新技術成功的幫助傳統企業將服務延伸到消費者購買之后,將催生一種新的商業服務模式。
此外,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來看,目前很多傳統產業的供給能力也大大超出了需求,部分產業已經達到甚至超出資源承載能力,例如舊模式下的支柱產業房地產的庫存壓力很大,企業杠桿率偏高也使得投資加杠桿的模式難以為繼。而這種產能過剩進而帶來增長減速和結構調整同步發生,形成負向循環,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傳統產業的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
這塊主要就是圍繞著現在最熱門的“互聯網+”領域展開,就是用互聯網去改造傳統的制造業,通過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互聯網+”將有效的對傳統行業的進行改造,提升要素利用效率。
近20年的技術經濟主要集中在消費領域,下一步將向生產性互聯網邁進,包括智慧制造、包括生產性服務。通過“超前版面”,政府層面希望能夠帶動一批相關技術的發展。因為新技術正在從應用層向系統性延伸,它能帶動整個相關技術、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整個生態的變化。政府作出的決策不是技術上的決策,而是考慮了整個宏觀經濟的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向更有帶動力的未來的發展。
比如分享經濟、大數據、“雙創”等網絡經濟新空間的拓展,將帶來中國商業模式的“輕資產”、“個性化”趨勢,進而為整個國家的產業生態乃至國民經濟帶來深刻的變革。而隨著資訊技術的不斷變革,互聯網也催生出了很多的新興行業,這些行業不僅為投資者和創業者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同時也為傳統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與挑戰。以眾所周知的零售業為例,互聯網的出現,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可以更加便捷,也能擁有更多的選擇。
同時,對於創業者來說,漸漸飽和的傳統市場、低廉的創業成本等因素,也令他們將眼光投向了很多新興的行業。互聯網金融、智慧電視、ott……這些時下最流行,也是最新興的行業,正在對傳統行業進行“沖擊”。互聯網最有價值之處不在自己生產很多新東西,而是對已有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用互聯網的思維去重新提升傳統行業。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變革將成為常態。對於一家企業來講,如何能夠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等五個方面的改革中脫穎而出呢?我相信,技術思維是幫助我們洞察迷局,把脈“正確的下一步”的工具。(文章來源:《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公眾號)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