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2018經濟太樂觀 全球央行正在犯金融危機前的相同錯誤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2-15 17:01
摘要: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兼亞洲區主席史蒂芬 · 羅奇(Stephen Roach)示警,他認為,在即將到來的 2018 年,市場上樂觀自信的情緒,將會經歷一場嚴峻考驗,甚至會爆發系統性危機。他直言,全球央行正在重複 08 年金融危機前所犯的同樣錯誤。
放眼望去,全球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似乎繁榮有餘,但繁榮背後是否暗藏殺機?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兼亞洲區主席史蒂芬 · 羅奇(Stephen Roach)對此發出警告,他認為,在即將到來的 2018 年,市場上樂觀自信的情緒,將會經歷一場嚴峻考驗,甚至會爆發系統性危機。他直言,全球央行正在重複 08 金融危機前所犯的同樣錯誤。
羅奇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我擔心如今市場上普遍的樂觀自信,會在 2018 年經歷嚴峻考驗。這個考驗可能來自一個「大地震」,例如爆發戰爭(美國和北韓)、爆發貿易戰(美國和中國)或資產泡沫破裂(例如比特幣)。我的直覺是,這會引發一場系統性危機。
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並沒有出現典型的有力反彈,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再也不可能把危機時失去的那部分成長補回來。」
全球經濟「三高一低」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央行資產負債飆高、資產價格高、主要經濟體槓桿率高、波動性低。試想,如果說一個人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而又極其缺乏運動…… 聽起來是有些危險。
目前全球經濟由三大趨勢的循環所構成: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實體經濟對資產的依賴,以及潛在的全球儲蓄套利不穩定因素。羅奇從這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似乎都不甚樂觀。
健忘的央行
羅奇在文章中寫道,「央行似乎非常健忘,重複着和 2003-2007 年金融危機前期同樣的錯誤——保持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太久。在一個沒有通膨的世界裡,央行總被通膨目標誤導着,貨幣政策正常化這一步遲遲邁不出來,拖延了太久。」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從 2008 年至 2017 年的十年間,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張了 8.3 兆美元,同期 GDP 僅成長 2.1 兆美元。羅奇認為,正是這多出來的 6.2 兆美元流動性,造成了全球資產價格的扭曲。
從全球主要央行最近的舉措來看,聯準會在周四的利率決議中進一步升息;中國央行也在公開市場上調中標利率 5bp;歐洲央行在維持利率水平的同時堅持逐步縮減 QE 規模;英國央行全票支持按兵不動,重申未來將漸進且溫和地升息。不難看出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的確在推進,但動作之緩慢顯然是羅奇擔憂的來源。
脆弱的資產價格泡沫
實體經濟在人為干預下依靠扭曲的資產價格得以增長,而緩慢的政策正常化進程充其量只能延長這樣的依賴。一旦縮表進行到一定程度,實體經濟失去了資產價格作為依靠,是否又會處於危險之中?
羅奇認為,如今的風險要比十年前更高,主要是由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史無前例的高,另一個是資產價格的過高估值。而這一現象在美國最為明顯。目前美國周期性調整本益比(CAPE ratio)為 31.3,較 2007 年中期高了 15%,而該數據比目前水平高的情況,在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1929 年和 2000 年。
來自儲蓄套利的擠壓
除此之外,羅奇還提到了全球儲蓄分配的問題,尤其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極端例子。
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在 2010 年達到 52% 的頂峰之後開始回落,2016 年這一數字降至 46%,預計未來五年可能會進一步下降至 42% 以下。而美國是典型的「赤字型」,居民儲蓄率僅有 17%,在未來財政政策的刺激下還會降到更低。
羅奇提醒,全球金融市場很可能受到來自兩國儲蓄套利的擠壓,緊隨其後受到擠壓的,將是對資產有很大依賴性的實體經濟了。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