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醫療M型化!大醫院塞爆 地區醫院倒了兩百家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7-08-26 11:2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醫療院所朝M型化發展,未必對患者是好事。(今周刊提供)

撰文 / 今周刊 賴若函

衛福部為了落實分級醫療,4 月中旬調漲未經轉診就跑大醫院的民眾部分負擔金額;然而轉診制度與醫療分級制度其實已推動 14 年,宣導及相關配套卻仍不足,淪為口號。

「M型醫療時代來臨!」健保實施 22 年來,地區醫院減少 200 家,基層診所和醫學中心數量卻為之增加。根據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統計,照這樣下去,到 2020 年,醫學中心的每日門診量會增加逾 3 萬人,從 2006 年的 8.4%升至 11.5%,落實轉診制度、分級醫療刻不容緩。

癥結一:制度傾斜

健保給付,對大醫院較有利

目前國內醫療院所依規模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 4 個等級,6 月底,監察院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對大醫院較有利,使地區醫院經營困難,日趨萎縮。」過去台灣診所醫師、地區醫院醫師曾多次呼籲,健保制度向財團和醫學中心傾斜,扼殺了地區醫院和診所的生存權。

報告顯示,健保給付給醫學中心的每人平均費用是地區醫院的 2.2 倍。推估至 2020 年,醫學中心將成長至 3 成 4、區域醫院 3 成 3;但地區醫院將萎縮至 1 成 2、診所為 2 成 1,這樣的趨勢,「顯示台灣醫療體系嚴重失衡」。

台灣人的就醫習慣有別於歐美的家庭醫師制度,總喜歡大病、小病都往醫學中心跑,長年浪費健保醫療資源。政府和醫界雖然不斷呼籲「小病至基層院所就醫」,也鼓勵至少 5 家基層院所可組成一個「社區醫療群」,也就是俗稱的家醫制度,然而至今只有近 4 成基層院所加入計畫,成效相當有限。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說,社區醫療群的目的是使全民都有各自的「健康守門人」,平時可以得到預防保健、衛教資訊;生病時則有 24 小時諮詢電話可用,即使半夜不舒服,不用直接衝急診室,可以先諮詢醫療群的醫護人員。

「目前只有 1/10 的民眾加入社區醫療群,主因在政府沒有更積極的作為!」朱顯光強調,公部門宣導不足,使得許多民眾並不知道政府有家醫群,然而即使知道,也因社區醫療群太少,每一個醫療群也有容納會員的限制,導致有些民眾雖想加入,卻被擋在門外。

癥結二:推動不力

宣導不夠、轉診平台不便利

今年 4 月中,健保署為了推動分級醫療、轉診制度,有了兩項新措施,一是針對未經轉診就跑到醫學中心的病人,增加部分負擔金額,門診加收 60 元、急診加收 100 元。另外也同步啟動線上轉診平台,供各醫院的資訊互通。立意雖佳,但兩者的執行力道均不足,被評為沒有效果。(閱讀全文… http://pics.ee/x8c6)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 1079 期)。

來源:《今周刊》 107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