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成為巴菲特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迎來50周年紀念日之際,這家投資基金暨工業綜合企業是美國市值排名第4的公司,員工多達34.1萬人。那么問題來了:沃倫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無法效仿的嗎?換句話說,這位“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能否被克隆?
巴菲特的長期合作伙伴查理 芒格(Charlie Munger)認為,嘗試效仿巴菲特的人實在太少了。他在今年致股東的信中寫道,“我認為其他地方應該更多嘗試不同版本的伯克希爾體系。”該“體系”是一種良性獨裁,“在一段極為長久的時間內非常依賴於一位有想法的領導者,讓他不斷提高”。
我們沒辦法都直接跳到84歲的高齡——至少一時半會到不了——但是,考慮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像它這樣的基金或公司卻如此之少,實在奇怪。念及時間的流逝,巴菲特和芒格都在信中以較大篇幅回顧他的經營方式。在我看來,這些經驗可以歸結為3條箴言,其中兩條可以適用於其他人,而第3條無法復制。
第一條,要有耐心。按照芒格的說法,巴菲特總是表現出“一種幾乎非人的耐心”。伯克希爾哈撒韋原本是個棄子——一家慢慢走向倒閉的美國紡織廠——而且他在接手后的最初10年內僅收購了其他兩家企業。但他拒絕為了增長而倉促行動,而是耐心等待“報價合理的優質企業”出現。
如今,巴菲特考慮事情的時間跨度仍然比別人都長得多。當今,市場以季度業績評判高管和基金經理,對沖基金推動企業支付現金,而銀行家們力推並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3至5年已經算是“長期”。這是私募基金收購、整頓並出售一家企業所需要的時間。
對於巴菲特,以及所有正在為養老存錢的人來說,這幾乎是彈指一瞬。最好的結果來自於那些買入然后持有數十年的投資,讓復利和重新投資的股息在這期間發揮出它們的魔力。就像信中所寫的那樣,在伯克希爾存在的這50年間,單單標普500(S&;P 500)股指的含股息回報率便達到11196%。
宏觀地看,多數融資和交易活動基本上是浪費資金,主要造福了顧問和高管,而沒能讓投資者受益。“最好的決定常常是按兵不動,”巴菲特寫道。買入,對市場雜音充耳不聞,持有。
第二條,保持私有狀態。伯克希爾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其運作的很多方面都更像是一家私有公司。它是一家集私人股本集團、巨大投資基金和巴菲特所稱的“龐大綜合企業”為一體的奇怪混合體。通常的企業慣例不適用於它。
然而,伯克希爾的經營原則清晰明了。巴菲特試圖收購那些擁有無法被輕易動搖的強勢品牌及經營特權、利潤率較高的公司,或者購買這類公司的股票。於是,除了Geico等保險商以外,伯克希爾還擁有鐵路、租賃公司、建筑商、汽車經銷商以及其它很多堅實、平凡、穩定的企業。
這些業務所產生的現金被用於企業的再投資,或者交給巴菲特,由其投資於其他地方。他持有200億美元的現金和國債,以備出現大額保險索賠或者其他劇變,如果他需要,還可以借到更多(正在醞釀發行一只歐洲債券)。伯克希爾的股東拿不到現金——它不支付股息——但該公司的每張投票權股票價值21.9萬美元。
對伯克希爾擁有的公司來說,一切類似於私有企業。它們不需要發表財務業績,回答分析師的問題,解釋業績表現的短期波動,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這位良性獨裁者以外,也用不著應付任何人。巴菲特給這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定薪,偶爾炒掉他們。除此之外,他們基本上可以不受干擾地放手工作。
在吸引企業主兼經理出售公司方面,巴菲特自己統治商業帝國的特點給了他相當大的優勢。他們或許不會拿到最高的價格(相比投行操辦的拍賣),但是他們可以得到既有錢又繼續掌權的美好前景。
第三條,保持怪僻。這是最沒法套用的一條箴言,雖然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點怪,但沒有人具有巴菲特身上那種被芒格稱為“建設性怪癖”的特質。除了投資、尋找交易及經營伯克希爾以外,他很少對其他事感興趣。巴菲特的傳記作者之一羅杰 洛溫斯姆(Roger Lowenstein)稱之為一個“集耐心、紀律和理性的性格於一體的天才”。
意識到需要發現並收購一家擁有強勢品牌、30年后仍然強大的公司是一回事,但是要以巴菲特那樣的性情和恒心來那么做,則幾乎是不可能的。芒格在信中寫道,他的合作伙伴的技巧“在過去50年中伴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不是像籃球運動員那樣技巧不斷退化”。
他還擁有一個獨特優勢,即在戰后的企業和增長活躍期(他能安然撐過其間的幾次衰退)對美國經濟押下長期賭注。即便如今的中國或非洲有人擁有他這般技巧,那也需要中國或非洲在未來幾十年趕上美國的經濟表現。
沒人能成為巴菲特,但芒格說得沒錯:你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而且你還有時間。
譯者/馬柯斯,來自F中文網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