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陸銀理財2017〉監管再升級 揮別高增長 (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5 09:02


擴張了多年的銀行理財規模或在 2017 年揮別高增長。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控風險、去槓桿將成為未來監管部門對待銀行理財業務的主基調,出台全面的、系統性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是大概率事件。商業銀行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等理財業務或面臨困境。

對於銀行委外業務而言,表外理財業務整體增速放緩雖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委外投資資金供給,但出於提高業務整體收益率等因素考慮,委外業務受重視程度可能進一步提高,委外投資規模仍有繼續增長可能。


中證網報導,歲末年初的理財市場上出現一波翹尾行情。民生證券監測資料顯示,按照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分類統計,上周 (2016 年 12 月 31 日 - 2017 年 1 月 6 日),3 個月以內產品共發行 1065 只;3 個月至 6 個月產品共 476 只;6 個月至 1 年期產品共 252 只;1 年以上期限產品共 15 只。本周,3 個月至 6 個月、6 個月至 12 個月期限品種發行占比較上周提高。

不難發現,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提升理財產品收益來迅速吸取資金,仍是不少銀行調節流動性的重要方式。不少銀行業內人士坦言,上述情況在 2017 年發生的頻率將會越來越低。

「現在銀行的槓桿真是降下來了,大家都在主動控制規模。」四川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場業務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儘管到了往年沖時點的日子,但他所在的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並沒有顯著提高。他預計,今年該行全年都將維持規模增速放緩、預期收益率平穩下滑情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近年來,在表內資產增速受限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普遍將發展表外業務、做大表外資產規模作為轉型主要方向。尤其是表外理財業務,2016 年以來,雖增速有所下降,但同比增幅仍達 40% 以上,大幅高於其他業務。2016 年底,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相繼推出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政策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徵求意見稿)》,這兩項政策措施的落地將對商業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2017 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速必然大幅下降,並遠低於 2015 年、2016 年增長水準。「表外理財業務納入 MPA 監管框架後,其增速越快,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就越高,而目前多數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準接近監管紅線。在這種情況下,理財規模增速與表內的廣義信貸增速保持一致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也就是 15% 以內的增長水準,這與此前幾年銀行動輒 50% 以上的增長水準是不可比擬的。」

曾剛指出,2015 年、2016 年市場經歷較嚴重的「資產荒」,這不可避免地會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產生影響。考慮到 2017 年金融層面去槓桿、防風險的主基調,金融市場利率下行的可能性小,或給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帶來正面影響,整體收益率水準可能高於 2016 年。

華創證券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一行三會聯合監管及銀監會對理財產品監管升級的框架基本搭建完畢,後期包括理財徵求意見稿在內的監管制度隨時可能出臺,監管已成為制約理財產品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部分銀行甚至會出現虧損,未來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和理財投資債券規模均會出現邊際收縮。

近兩年,銀行理財業務增長快速,導致其風險管理較混亂、風險積聚速度加快。業內人士預計,監管層可能會出台一套全面的、系統性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

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舉例說,近一年來表外同業理財業務發展快速,第 1 季出現翻番情況也較常見。過快的發展使得同業理財面臨客戶、資產同質化情況,同時期限錯配因素也使得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積聚速度加快。「一些銀行的同業理財業務異化為套利工具,一旦發生風險,傳染速度難以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7 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交叉性金融風險、流動性風險等被點名。銀監會要求實施穿透原則,對資金源於銀行體系的各類交叉金融業務,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納入全面風險管理;做實並表監管。並強調今年要開展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的「三套利」專項治理,嚴肅查處一批違法違規問題,使查處真正成為監管利劍。

曾剛認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在上升,推出系統性的監管措施很有必要。尤其是針對銀行理財業務中易出問題的環節,還需單獨制定監管細則。近年來,銀行理財資金的一個重要投資管道是通過委外業務,預計接下來委外業務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規模,尤其是小銀行進行委外業務不可避免。這個模式往往涉及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合作,監管部門有必要對委外業務具體流程、選擇標準、風險限額等予以明確。從銀行自身來說,也必須儘快完善風險管控等。

券商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隨著貨幣政策基調的轉變及經濟形勢的變化,監管層對於理財業務相關監管措施的落地、執行等,將會對銀行理財投資策略尤其是投資結構產生較大影響。非標資產仍是表外理財的主要投資標的之一,但相關調整落地後意味著在 MPA 體系內無論信貸資產在表內或表外,在監管上的要求差別不大,商業銀行通過非標投資形式把表內業務轉移至表外來規避監管的需求也將大幅減少。這將推動商業銀行不斷改變表外理財資產配置和業務管理模式。

普益標準統計資料顯示,2016 年第 3 季末各銀行類型理財資金委託外部投資在該類型總存續規模中的資金平均占比為 12.77%,按目前常規的 4 大類型銀行來劃分,國有銀行委外占比最低為 8.03%,股份制銀行委外占比 9.73%,城市商業銀行委外占比為 24.86%,農村金融機構委外占比高達 49.68%。

國有大行人士表示,預計今年大型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策略會逐漸從以自營為主,逐步轉向自營和委外並重。與大銀行加碼委外不同,城商行、農商行等由於牌照不全、投資能力等因素制約,在權益投資方面仍將面臨嚴格監管。

普益標準研究員丘劍軍表示,中小型銀行因資金成本高、資管專業人才缺乏等限制,要實現規模的跨越式擴張,只能加大與外部機構合作力度,資產端利益被迫讓渡出部分給外部機構,理財業務收益被壓縮。第 1 季表外理財納入 MPA 考核體系,銀行理財業務納入監管,規模增速受限已成定局。對於委外需求較高的城商行、農商行而言,受限於廣義信貸增速不得超過 M2 增速 22% 的限制,理財業務規模增速被套上了「枷鎖」。理財業務規模增速達到上限後,中小型銀行理財業務或面臨 “薄利” 之後無法多銷的困境。

丘劍軍表示,這就倒逼中小型銀行進行一系列調整:一是放緩委外業務擴張,在理財業務規模上限範圍內,通過提高自身資產管理水準提升理財業務收益水準;二是減少負債端利差讓渡水準。其中,放緩委外業務擴張速度符合健康長遠發展的訴求,因此,2017 年委外業務高速增長局面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穩步上升甚至短期內的規模萎縮。而對於收益的讓渡,MPA 也有一定的限制。MPA 會就利率定價行為進行具體考查,特別是對不理性利率定價行為作出甄別,並進行評估,這就意味著加強對銀行負債端的監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