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的思考:我們如何面對霧霾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首先,贊同和支持的部分
科學地論述——在大氣科學方面,如霧霾的時空分佈、來源、成分、二次反應過程等,至少在我的認知領域內,沒有錯誤。對於一些曾經引發爭議的熱點話題,沒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觀點,而採用了符合科學事實的陳述。
如不少人認為PM2.5完全是工業時代的特有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來也有PM2.5。不少人認為機動車排放對於霧霾而言並不重要,關鍵因素應該是工業生排放;而片中提到機動車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來源。不少人指責政府隱藏和瞞報空氣質量檢測數據;而片中提到,我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在空氣監測系統,而且獲取這些數據並不困難,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機APP上查詢並舉報超標單位。
態度嚴肅、積極——之前微博上的霧霾話題,有兩個傾向:
第一是過分娛樂化,把霧霾的嚴重性稀釋在多段子和哈哈笑聲中無跡可尋。老百姓這麼做,勉強算是苦中作樂也就罷了,很多主流媒體官V卻也樂衷於此。久而久之,顯得霧霾問題很輕佻、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第二是過分政治化,一到霧霾,就把個體行為撇得一乾二淨,純政府。一邊開大排放車、購買因違規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價出售的商品、吃露天燒烤、放鞭炮……一邊政府,完了抽支煙。
有鑒於此,柴靜製作本片的態度,在現今中國還是很難得的。作為新聞從業人員,作了嚴肅的調查報導,將公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質問“油怎麼了”、“煤怎麼了”、“環保部去哪兒了”,之后也強調了每一個普通市民的積極作用——“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獨立治理好霧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選擇和意志”。“我能為空氣做什麼”,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
引述嚴謹——片中所引用的數據,基本都來自於權威科研或監測機構。
現在有些媒體,動不動就“小編為了證實真假,也買了個PM2.5監測器,在辦公室一測才發現,原來真相是……”,或者“小區張先生對此有異議,他告訴我們,以前感覺……現在感覺……”,諸如此類的無厘頭實驗和個人感觀描述。
柴靜在這方面跟他們比起來真的已經強太多了。
其次,不太贊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幾段,很鮮明地傳遞出一個意思:空氣都差到這種地步了,你們還在燒劣質煤,還在違規排放,還在污染空氣——你們是不是瘋了?!
這個“你們”,理論上應該包含兩類:第一類是利欲熏心的黑企業黑工廠黑作坊黑老闆——柴靜重點關注的就是這一類。
但是柴靜似乎忽略了第二類,就是那些注定無法選擇的、只能用健康換取金錢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們蠢,他們雖然不懂化學和醫學,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積年累月地燒炭出去賣、開黑作坊、燒劣質煤,一定會嚴重損傷健康——問題就是,很多人並沒有選擇,對於他們來,這不是環境,而是生計。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輕人,經常以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遊風景區以外的中國現狀。空氣好不好?這其實是已經躍出溫飽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會關心的話題。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但城市周邊大把的貧困帶村莊也有出賣新鮮空氣換錢的選擇。
對於這部分人而言,環保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
相關:你從哪裏來,霧霾?
霧霾久已有之,並非是今天才突然出現的,只是“倉廩實而知空氣”,早些年並未普遍重視這個問題。
從視覺上,霧和霾都會讓能見度變差,看起來白茫茫一片。從污染角度,霧和霾差別很大,霾約等於空氣污染,霧不等於空氣污染。霧是很多小液滴組成的,它的微觀成分為水。霾是由大氣中的塵粒、鹽粒、煙粒等等固體的顆粒物組成,它的顆粒物非常細小(比組成霧的小液滴還小),其中就包含那些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也就是常的PM2.5。
PM2.5的來源主要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一次排放就是工業、交通、揚塵等直接排出來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揮發性有機物(VOCs)、各種金屬元素、碳黑/元素碳(BC/EC),一次顆粒物等。這些東西是污染物最初的狀態,稱之為一次排放。
一次排放的污染物,很多還是氣體狀態,不是PM2.5(固體)。這些髒東西到了大氣中互相反應,生二次轉化,氣體污染變成固體顆粒PM2.5。
霧霾和腫瘤
柴靜的女兒在未出生時便患上了良性腫瘤,這也成為她進行這場調查的契機。當然,《穹頂之下》中並未貿然下結論,而是給出了謹慎的法,認為“可能與霧霾有關”。
我們很容易明白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差別,那麼霧霾和腫瘤到底是什麼關係,科學界有何結論呢?專家介紹,現階段研究認為,霧霾與肺癌只能有關聯性。
去年兩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經表達,霧霾天氣對於人體致病的證據已經愈發清晰,“霧霾對於人體的呼吸系統、腦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都有影響,是腫瘤的重要成因之一,特別是肺癌。”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副主任潘小川介紹,最權威的研究結論來自於隊列研究。在歐美發達國家確認,長期暴露於大氣污染中以后,肺癌明顯是增高的,還有一個是膀胱癌。這兩個癌症是在IARC報告裏面明確寫的。因為癌本身發病就是很長期的一個過程,所以研究需要很多年。
另外,專家介紹,本質上講,顆粒物對健康的危害,實際上是PM2.5表面所吸附的、大氣裏的有毒有害物質的危害。PM2.5表示吸附什麼東西決定它生什麼危害——如果這個地區主要吸附的是重金屬,那可能這個地區生重金屬中毒的就多;如果吸附的是苯並[a]芘這類致癌物,那它就可能更多是生人群癌症的高發;如果這個地區PM2.5表面吸附的很多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那它可能生的生殖生育危害比較大。不同的地區,同樣霾的濃度,或者污染物的濃度,對健康的危害是不一樣的,可能關鍵在於成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