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除了點擊量與新聞分享數 BuzzFeed更在乎觀眾的生活

鉅亨網編譯蔡騰輝 綜合外電


BuzzFeed 動態圖像長 Ze Frank (圖:AFP)
BuzzFeed 動態圖像長 Ze Frank (圖:AFP)

一般大眾都喜歡在網路上分享事物,但喜歡分享的事物範圍極為廣泛。如果能夠掌握人們的資訊流,就能夠掌握世界潮流脈動。美國網路新聞媒體公司 BuzzFeed ,不斷努力研究人們的興趣與分享的事物。


《CNNMoney》報導,美國網路新聞媒體公司 BuzzFeed 正在研究怎麼樣的內容,人們較有興趣,會持續轉貼、發推文、傳簡訊給朋友、如何回應此貼文。 BuzzFeed 想要擴展網路新聞,首先就必須分析與瞭解眾多使用者的動態與反應。

BuzzFeed 動態圖像長 Ze Frank 說,人們似乎不太在乎瑣碎細小的事情,然而,他們認為從小事物之中,見微知著,才能洞察未來趨勢。

Frank 表示, BuzzFeed 先前曾經推出一部有關澳洲的小影片,一開始並不引人注目,但後來卻引起澳洲用戶極大的關注。

零碎的資訊有什麼重要呢? BuzzFeed 發現,要使人們一開始就對於嚴肅的議題、性別的議題、種族的議題等媒體發布的消息感興趣,就必須透過具渲染力的媒介傳遞。

BuzzFeed 推出網路影音節目「Real Mature」。

Frank 說,將小事物相互結合起來,最後也能有很大的影響。

包括 BuzzFeed 執行長 Jonah Peretti 等所有行政管理人員都認為, BuzzFeed 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用戶的關係。

Peretti 說,他們的目的不在於新聞的點擊量、人們的分享數、人們停留在網頁的時間。他們要作的,其實是帶給人們生活積極正面的影響。

Frank 表示,新聞的點擊量與分享數量,只是他們新聞對於人們生活影響程度的客觀數據而已。

Frank 說,新聞的影響性與渲染力,才是新聞最重要的使命。這些消息能夠讓人開心、讓人知道社會更多重要資訊。更重要的是,這些資訊能夠讓人變得積極正面、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事。此外,新聞更有能夠讓政府制訂相關法律,或是將不法人士繩之以法的力量。

目前 BuzzFeed 紐約的總編輯為 Ben Smith 。

Frank 將 BuzzFeed 比喻為電影工作室,在積極製作 GIF 等影像動畫,希望藉由更多的媒介,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BuzzFeed 所使用的策略為媒體推播,也就是在 Snapchat 、臉書 (Facebook) (FB-US) 、推特 (Twitter)(TWTR-US) 、其它社群媒體、 BuzzFeed 網站上,分享影片與新聞內容。

Frank 認為 BuzzFeed 現在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電視網路與電影工作室。因為包括 BuzzFeed 在內的媒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視聽觀眾的使用。他們不只以優質內容來互相競爭,更在乎的是使用者的目光。

Frank 相信,只要內容夠扎實與品質提升,讀者自然會分享這些文章,也同時提升資訊的曝光度,帶來更多潛在讀者。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