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資產轉讓規模或創新高 1月新增貸款狂做減法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1月份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的規模可能創下近幾年的新高,在1月下旬放緩貸款投放節奏的同時,一些在1月上旬沖貸過猛的銀行已開始實施新增貸款總量的減法。
據證券時報1月28日報道,在信貸日漸收緊的政策環境下,各家銀行在1月下旬放緩貸款投放節奏的同時,也在擔心監管層祭出更具針對性的窗口指導之劍。
為此,一些在1月上旬沖貸過猛的銀行已開始實施新增貸款總量的減法。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月份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的規模依然可能創下近幾年的新高,面對銀監會禁止銀行信貸資產轉讓“雙買斷”和回購操作的規定,部分銀行在實際操作時采取口頭約定的辦法,依然進行大規模回購操作,實質上是讓非銀行金融機構代持信貸資產。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操作屬于鉆政策漏洞,且涉嫌違規。
差異性窗口指導
差異性窗口指導的威力已經顯現。據悉,包括以五家國有大行為主的主要商業銀行,在1月下旬已經對貸款額度實行了嚴格的控制,目前只能“選擇性放貸”。
據記者調查,此次差異性窗口指導的核心是“分銀行、分地區”。就銀行而言,主要針對那些1月上旬放貸過猛的銀行,城商行、農信社等小型銀行未受影響;就地區而言,主要針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發達城市,內地城市如河南南陽、甘肅蘭州等地也未受影響,相反,當地貸款投放總量還遠遠未達到當地銀監部門的計劃指標。
但即使如此,1月份的信貸總量也有可能創下歷史新高。深圳某股份制銀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如果不嚴格控制,1月份新增信貸總量破2萬億元也不是沒有可能。”
以某兩家股份制銀行為例,銀行同業數據顯示,截至1月15日,這兩家銀行的新增貸款規模均接近1000億元。莫妮塔銀行業研究員祁益峰指出,“這兩家銀行的新增貸款數據與自身業務量明顯不匹配,為了多占額度,它們可能采取了沖票據規模的辦法。”
銀行同業數據同時顯示,截至1月19日,新增貸款總量達1.45萬億元。“在監管層愈加明確的收緊信號之下,這個數據引發了那些放貸過猛的銀行的惶恐。它們擔心,如果1月份新增貸款總量過于龐大,監管層將有更嚴厲的措施出臺。”業內人士說。
信貸資產轉讓規模或創新高
為了使貸款總額在1月份的資產負債表中不至于增長太快,同時為了消弭監管層對自身進行更嚴厲窗口指導的風險,放貸過猛的銀行紛紛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信貸資產轉讓。
據悉,由于信貸政策趨緊,目前基本沒有銀行愿意受讓其他銀行轉讓的信貸資產,因此大多數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的對象,基本以保險公司、財務公司為主。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這種方式,信貸資產將剝離至銀行系統之外,有利于全國性新增貸款統計總量的減少。
事實上,信貸資產轉讓的小高潮在去年12月份時就曾出現。銀行同業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20日,當月新增貸款總量已達到了6000億元,但當年12月份全月的數據卻只有3798億元,遠低于月中的數據。據業內人士透露,其主要原因在于,銀行通過信貸資產大規模轉讓,實現了新增貸款總量的下降。
在信貸監管更加嚴格的今年1月份,這種手段更是被銀行愈加頻繁地使用。據業內人士透露,“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的規模最大,可能創下今年內新高。”
據此,業內預計1月份新增信貸總量可能得到有效控制。“在信貸資產轉讓沖減信貸規模的情況下,1月份的新增信貸總量可能低于1.45萬億元。”祁益峰說。
銀行操作涉嫌違規
銀監會2009年12月23日發布了《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禁止資產的非真實轉移,在進行信貸資產轉讓時,轉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件;禁止資產轉讓雙方采取簽訂回購協議、即期買斷加遠期回購協議等方式規避監管。”
但在實際操作中,上述規定卻被部分銀行卻“鉆了空子”。業內人士透露,“信貸資產的大規模轉讓是迫于嚴格的監管,但為了利潤目標,這些轉讓出去的信貸還是要轉回來以充實資產負債表,進而提升利潤表。這時,實質性的回購操作還是不可避免。”
據了解,目前部分銀行在轉讓信貸資產時一方面與受讓方簽訂“真實的”轉讓協議,另一方面與受讓方口頭約定到期(一般為3個月以內)再進行回購操作,屆時受讓方再與原轉讓方簽訂“真實的”轉讓合同。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沒有協議文本的信貸資產轉讓我都見過,這種情況實質性上是讓受讓方代持信貸資產。”
目前票據收益率的急劇攀升對此做出了佐證。據悉,目前票據的收益率已達3.5%至4%,遠高于去年平均不到2%的水平。業內人士指出,“監管局禁止信貸資產回購操作后,信貸資產轉讓的流動性變差了,進行回購的風險也大了很多,因此信貸資產中的票據類資產收益率的攀升,實際上是轉讓方對受讓方關于信貸資產轉讓的流動性和風險性的一種對價補償。”
(郭建英 編輯)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