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社科院藍皮書:中國人才綜合實力有待加強

鉅亨網新聞中心


社科院發布藍皮書指出,中國正努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但仍存在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不足等問題,人才綜合實力仍然有待加強。

據中國經濟導報6月29日報道,近日,由中國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長潘晨光領銜主編的、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0)》在京正式發行。藍皮書的結論顯示:中國人才綜合實力仍然有待加強。

人才綜合實力難支撐經濟持續發展 “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難實現

調查分析顯示,在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和“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中,2005年中國人才資源綜合實力指數分值為0.041,排名第8位。其中,中國的基礎實力指數、研發實力指數和科技效能指數的分值分別為0.002、0.025和0.053,分別排名第17、第10和第7位,各分類指標排位波動較大。在3個分類指標中,中國人才基礎實力國際競爭力相對較低,反映出當前中國就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如低勞動生產率、高學歷人口比重低、教育和衛生健康投資偏低等。然而,就人才資源強國(美國、日本和德國)而言,它們在基礎實力、研發實力和科技效能的競爭力上非常均衡,各項指標均依次排名前三位。


中國基本進入人才資源綜合實力強國的行列,但這主要依托于巨大的就業人口規模,而不是人才資源的平均科學文化素質。中國人才資源的平均素質,不僅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當前,中國總體經濟實力排名在世界前三位,但是,無論是人才資源綜合實力指標及分類指標排名,還是人才資源的平均素質狀況,都不能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實力和地位相匹配。

目前,中國正在努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但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性不足、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等問題,使得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差,在世界企業的高端競爭中,難以把握制高點和經濟決策的主動權,并嚴重制約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人才資源的綜合實力難以有效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要提高中國人才資源的國際競爭力,必須進一步挖掘人才資源的內在潛力,理順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引導和開發人才資源的創新能力。

農村、企業和基層一線人才匱乏 “官本位”制約創新人才發展

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開發人員總量190萬人,居世界第二位。但調查顯示,中國科技人才集中于大中城市,主要在科研院所以及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行業,而農村、企業和基層一線人才匱乏,經濟領域科技人才缺乏,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城鄉統籌開發。中西部地區的研發(R&D)人才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中國科技人才隊伍存在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匱乏,企業和基層創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脫節、創新結合點錯位,科研投入嚴重不足以及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不夠等問題。其中,影響人才創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官本位”現象嚴重,學術行政化制約了創新人才發展。在辦學模式上對教育的行政干預過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導型管理體制。在大學里,學校通過行政力量對大學教學質量進行監管與評估,依靠行政手段抓質量,通過一些量化指標來衡量。學術行政化以及外部各種干擾嚴重影響科技創新人才潛心研究,而且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評價標準和導向存在偏差,學術成為權力的附庸,高校中的學術活動浮躁,難以形成鼓勵科研人才專心從事科研工作的學術環境,以致難以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第二,現行人才教育發展模式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中國基礎教育的功利性很強,高考制度、高中文理分科等應試教育發展模式,不僅阻礙了人才創新文化的傳播與積累,而且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學生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創造能力明顯不足。在高等教育中,很多高校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師資隊伍存在嚴重的“近親繁殖”現象,缺乏自由寬松的教育環境,都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第三,企業沒有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體。目前,中國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較低,僅占40%左右。而發達國家企業擁有人才量一般達到70%左右,美國從事科研開發的科學家、工程師有80%在企業,英國有61%在企業。

外貿人才供給總量不足催化“走出去”培養模式

藍皮書指出,預計2010年外貿人才需求總人數將達到79.344萬人,人才需求量相當大。根據教育部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中國每年高校經濟類專業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即使13萬人全部從事外貿工作,也仍然有很大的人才供需缺口。

目前,外貿專業在高校中普遍屬于二級學科,歸屬于經濟學專業,因此大部分從事外貿工作的人員來自經濟學專業。鑒于目前難以取得外貿專業招生人數統計數據,本文通過分析中國高校經濟專業招生情況來討論外貿人才的供給狀況。數據顯示:工學以36.64%的高比例位居所有專業招生人數之首,而經濟學專業招生人數僅占所有專業總招生人數的5.09%,為34萬多人。假設所有經濟學專業畢業學生全部就業于外貿行業,與本文預測外貿人才需求相比,外貿人才供需之間缺口仍然很大。

藍皮書還指出,外貿人才的培養要求高等教育應進一步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綜合型和開放型人才。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與現代社會生活脫節,教學方法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也不能滿足企業“走出去”對人才的需要。所以應不斷充實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強化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和國際文化知識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競爭的能力。在某些專業領域有特長的高校,可以和相關企業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諸如為企業“走出去”培養“定制化人才”,從戰略角度為企業培養“走出去”的人才。

解決百萬“蟻族”問題 應縮小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差距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在中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逐漸出現了一個以剛畢業大學生為主體的新群體----“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別稱“蟻族”)。該群體具有3個典型特征:大學畢業,低收入,聚居。課題組調查顯示,該群體年齡主要集中在22-29歲之間,是以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為主的“80后”高知群體。該群體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城鄉接合部或城中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個聚居區域----“聚居村”。

目前,僅北京地區保守估計“蟻族”就有10萬人以上。此外,上海、武漢、廣州、西安、重慶、太原、鄭州、南京等大城市也都大規模存在這一群體。據初步分析,全國“蟻族”人數將在百萬人以上。

藍皮書指出,解決“蟻族”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著力縮小二、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差距。國家應對二、三線城市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促進二、三線城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畢業生的有效分流。

僅10%大學生符合跨國公司要求 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與社會需求脫節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迅猛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跨國企業卻是人才難求。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未來3年,大中型跨國公司在中國需要人才70萬-80萬人,如果算上所有外資企業和優秀的中國公司,需要200萬-300萬人;而未來3年,中國有1,100萬-1,200萬名大學生畢業。然而根據麥肯錫公司的調查,中國大學生僅有10%符合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

當前中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培養機制與社會需求脫節,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不盡相符。高校畢業生素質、能力與跨國公司要求不相符合的現象較為普遍。高校的專業設置、招生規模、人才培養的主要依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計劃和規定,未能直接從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出發,致使專業設置不盡合理,有些就業面狹窄的專業招生規模過大,課程設置與現實脫節,輕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等。

藍皮書指出,為實現高校人才供給與跨國企業人才需求的合作,應充分發揮和調動跨國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成高校與企業人才合作培養的共識。跨國企業是實現校企合作的關鍵部分,應把合作培養人才看做自身戰略發展的重點并列入規劃,而不應將其看成額外負擔。跨國企業還應主動為高校提供合適的實習崗位和生產實踐課題,并配備專門的指導人員。只有這樣跨國企業才能獲得滿足本公司需求的人才。同時高校也應該加強與跨國企業的聯系,積極爭取企業參與專業設置方案的制訂,使高校課程設置趨于科學和合理。高校與跨國企業合作培養人才才能實現互惠互利。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