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油價牽動紡織業神經 尋找替代原料成當務之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23 08:57


“今年冬天是真沒錢買羽絨服了,大家就抱團取暖吧”,入冬以來,類似的話題總能引起一些網友的共鳴。一位網友訴苦說:“據說今年冬天會冷……去商場轉了轉,想買件羽絨服過冬,這‘華麗麗’的價格啊,便宜的七八百,一般都1000(元)以上。”

還有人去年在一家品牌連鎖店看中的羽絨服是299元,沒買;今年再去看同類產品,“哭了”——499元……

紡織業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變化。來自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的消息稱,羽絨服行業的原材料價格“漲幅驚人”。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院長王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服裝價格的上漲,主要是最近幾個月來棉花等原料的漲價引起的。


中國棉花協會發布的最新行業警示指出,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國際棉花價格均快速大幅上漲,屢創歷史最高水平。10月27日,中國棉花進口指數達到152.47美分/磅,比年初的82.18美分/磅,上漲70.29美分/磅,增幅達85.5%。

中國棉花協會棉農合作分會指出,我國棉花總產量今年較去年有小幅下降,而紡紗產量及紡織品服裝出口繼續保持增長,“棉價一路高歌猛進,不斷刷新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溫州“炒房團”變身“炒棉團”的新聞,讓公眾對持續走高的棉價有了更深的印象。但一般人不容易想到,油價也會切切實實影響到自己身上的一絲一縷。

對于天津工大紡織學院黨委書記張健飛教授而言,油價的每一輪上漲,都會使他聯想到家人的衣服鞋帽。他說,化纖服裝在服裝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而化纖全部是從石油里提煉的。當石油資源變得緊缺,化纖產品的生產必然會受到影響。

王瑞告訴記者,伴隨著石油儲量的枯竭,化學纖維日漸減少,是正在發生的事實。紡織業界正在努力尋找各種纖維原料,以取代化學纖維。

油價牽動著紡織界的神經,一方面體現在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原料供應上。11月22日,在天津工業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祖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紡織學術論壇上,紡織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指出,由于石油化工原料漸趨枯竭,紡織纖維原料供應缺口很大,“必須另覓資源”。

化學纖維是紡織纖維中的主力。2009年,全球天然纖維(棉、毛、麻、絲等)總產量為2760萬噸,化學纖維總產量為4625萬噸。到2050年,人類需要的紡織纖維原料預計增加到2.5億噸。

但也是在2050年,全球石油可能就將枯竭——這是11月8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兩位經濟學家發表的預測結果。

姚穆認為,這不是危言聳聽,所以今后紡織纖維原料供應的缺口是很大的。拓寬紡織纖維原料是紡織業當前面臨的任務。

一旦失去化纖,無論怎樣努力加大天然纖維的產量,也很難滿足人類的需求。更何況,棉花等天然纖維原料的生產不會無限擴大。姚穆指出,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2億,人口暴增將造成糧食供應緊張,有限的耕地會更多用于種植糧食。

姚穆建議,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培育新品種,在鹽堿地、荒灘地、山坡地等不產糧食的土地上,種植可產生天然纖維的植物。

“中國已經啟動一項工作,要培育新的棉、麻和桑樹新品種,使用了轉基因技術。”他說。

姚穆說,喂蠶余下的桑條、榨糖后的甘蔗渣、玉米稈等廢棄農作物的資源,以及竹材、海藻、蟹殼、蝦皮等,都可提取出纖維素,作為再生纖維的原料。比如海藻在被提取碘之后,海藻酸可以提取出來,做成海藻酸鈉,進行紡絲。

據他介紹,中國利用醋酸細菌生產的纖維素,年產量已達2.5萬噸,這是人們常見的醋長了“白毛”之后,提取出來的物質。

姚穆還認為,在開發新型非棉纖維來代替棉纖維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廢棄紡織品。全球每年廢棄紡織品在3000萬噸以上,不用就會變成環境污染物。當然,再生利用的難度不小,成本較高。目前,已有少數企業進入了廢棄紡織品再利用的市場,有的企業把舊塑料瓶切片、紡絲,制成了服裝面料。

福建海東青新材料集團就是這樣一家企業。該公司生產的無紡布,有一部分可用于制造服裝和鞋類產品。該公司執行總裁粘偉誠介紹說,公司的生產原料基本都是廢棄的塑料瓶。

據臺北科技大學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姚興川介紹,在臺灣,回收廢棄的飲料瓶或聚酯廢紗、廢布,再生制成紡織品或成衣,是紡織與成衣產業環保再生模式中最廣為人知的形式。

姚興川教授說,臺灣本地不產任何可以織造和產業化的天然纖維,幾乎全靠進口。但是臺灣有幾家化纖廠專門收集塑料瓶,切片、抽絲。很多廢棄物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用到紡織物上,但有時回收的成本比較高,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法規的鼓勵。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