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要為創業板技術風險把好關
鉅亨網新聞中心
11月17日晚間,深交所刊發《柯達還會重演:規避創業板技術風險》的文章,提醒投資者警惕創業板企業的技術風險。文章中,深交所以柯達的悲劇和輝瑞的噩夢為例,說明了技術落后以及技術研發或市場化的失敗,給高科技企業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提醒投資者規避創業板企業技術風險,筆者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創業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高新技術板”。在創業板成立一周年之際,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就明確表示,創業板已經成為推動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實施的重要平臺。可以說,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科技公司”,技術優勢是這些高科技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而一旦失去了這樣的技術優勢,柯達的悲劇在創業板公司重演將是肯定的事情。屆時,不僅相關公司存在退市的風險,作為投資者也肯定會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但僅僅只是提醒投資者規避創業板企業技術風險,對于深交所來說還遠遠不夠。常言道,隔行如隔山。高科技不是什么人都能輕易搞明白的,不同的公司擁有不同的技術,投資者根本不可能完全弄懂每家公司的技術狀況,特別是弄懂其在世界上的先進程度。就此而言,完全依賴于投資者自己來規避創業板企業的技術風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不僅如此,假高科技企業的泛濫進一步增加了投資者識別的困難。由于高科技企業在所得稅方面所享受的優惠待遇,加上國家及地方政府對高科技企業的扶持政策,一些“假高科技”也紛紛鉆進高科技企業的隊伍里。據科技部官員表示,至少有五成已通過高新技術認定的企業,是靠虛假材料“操作”出來的。
更加重要的是,一些創業板公司的上市都經過了精心包裝。在這些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里,沒有一家公司不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沒有一家公司的技術不是同行業中領先,甚至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沒有一家公司的產品不是大有市場的。面對創業板公司的這種精心包裝,投資者更難分清這些公司的技術含量和真偽了。
所以,很多時候,投資者面對創業板企業的技術風險,往往是兩眼一抹黑的。真要讓投資者規避創業板企業的技術風險,筆者以為,還需監管部門能夠切實履行職責,替投資者把好技術風險這道關,以盡量減少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首先是創業板發審委要對科技企業上市從嚴把關:一方面是不能讓一些假科技公司蒙混上市,另一方面是要對一些科技公司的主要技術有一個客觀的定位,比如是世界先進水平,還是國內先進水平,或者只是一般的技術水平。由于創業板已成立了專門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在這方面應該充分發揮好“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作用。
其次是要充分發揮保薦機構與中介機構的作用,要在保薦與技術認定中,對發行人的技術狀況、企業發展等進行客觀定位,嚴禁一味美化發行人的做法。否則,一旦東窗事發,應從嚴追究保薦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的責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