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城鄉居民住房建設納入"十二五"規劃
鉅亨網新聞中心
全國人大常委會昨日上午在北京召開例行會議,聽取和審議了關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資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調研報告。報告認為,近兩年實施的重大公共投資項目實施狀況總體較好。
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歷時5個月對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教育和衛生等民生工程、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等重大公共投資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跟蹤調研,并形成了調研報告。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石秀詩在向常委會作報告時說:“總體來看,近兩年實施的重大公共投資項目,在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拉動了投資和經濟增長,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增加就業崗位,有效擴大了就業。三是加大‘三農’、教育、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建成了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
報告稱,到今年8月底,中央財政安排的692億元和追加安排的100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已全部下達;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和各類棚戶區改造項目已開工410萬套,占計劃的70%;農村危房改造已開工68萬戶,占計劃的56%。
報告認為,雖然今年各地的重大公共投資項目建設實施情況與去年相比有了較大改進,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地方對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盡管中央財政給予了大量的資金補貼,但農田水利建設問題仍然沒有很好解決等。對此,石秀詩指出,對于正在實施的重大公共投資項目,不僅要有當前的周密安排,更要有長遠的考慮和打算。特別是涉及到教育、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改善民生工程更是一項長期、持續不斷的工作。各級政府應該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更多地著眼于長效機制建設。
調研組在報告中建議,要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矛盾,將城鄉居民的基本住房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下一個五年規劃,將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并把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改革作為下一個五年體制改革的重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