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力有一個支點叫“民富”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有評論文章指出,提升國家競爭力至少有兩個支點不能忽視,一個是制度,一個是民富。
據燕趙都市報10月26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等機構25日發布的2010年《國家競爭力藍皮書》指出,中國力爭2020年進入G20五強,2050年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強國,采取“梯次追趕戰略”助力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10月25日中國網)
關于國家競爭力或實力,已有不少預言,如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必超日本,20年后必超美國,2010年財政收入將超過8萬億成為全球第二財政收入大國;也有不少佐證,例如,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外匯儲備余額突破2.64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
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中國無論是2020年進入G20五強,還是2050年成為第二強國,都不是什么難事。事實上,早有外國機構將中國提前捧高,2009年韓國有關機構就調查顯示,在G20國家中,美國和中國的綜合國力分列第一和第二位。顯然,對于國外機構對中國國力或國家競爭力的吹捧,我們要保持清醒認識。
研究者將中國的強國戰略定義為“梯次追趕戰略”,即逐步提升國家競爭力,這樣的設計無疑是合理的。但具體討論“梯次追趕戰略”,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據報道,梯次追趕戰略包括高端引領、重點跨越、規模競爭、多層合作、國家營銷、內外互動、制度創新。在我看來,這一戰略安排遺漏了一項重要的內容。
其實,梯次追趕戰略中的內容安排我們已經在進行。比如說制度創新,幾乎每天都有不少法規在修改、完善、出臺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盡管與期待還有距離,但制度創新必將進行到底。再比如說在國家營銷方面,國家形象宣傳片已經拍攝,即將在國際主流媒體上亮相。
作為國家研究機構發布的《國家競爭力藍皮書》,在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方面,不應該遺漏一項重要的內容——— 民富。因為沒有民富,國家競爭力就無從談起;沒有民富,內需無法提升,經濟發展也不可持續;沒有民富,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也難以提升。也就是說,民富是基礎,國家競爭力必須建立在民富基礎之上。
無論是發展經濟或是提升科技,還是國家營銷、制度創新,一切的一切都要以人為本。只有民眾的經濟狀況改善、綜合素質提高,國家競爭力才有強有力的動力。繞過人或者說繞過民富來討論國強或國家競爭力,意義打了折扣。這本藍皮書在設計強國戰略時遺漏了民富,或許是因為研究者還存在“國強才能民富”的舊觀念。
過去,中國走的是“國強民富”的發展道路,以國家的強大來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小康問題,但這樣的理念如今過時了。在日前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將“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作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這意味著過去的“國強民富”將轉向“民富國強”,這一戰略決策表明中國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國家競爭力有了新的內涵。
提升國家競爭力至少有兩個支點不能忽視,一個是制度,一個是民富。有學者說,決定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制度,具體來說,是決定市場交易規則環境、保障私人產權的制度。這一觀點不無道理。但我卻認為民富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的支點。
(郭建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