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基金王新艷:關注內生性機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期,伴隨著“經濟轉型”政策的密集出臺,受益于“經濟轉型”下的內生驅動行業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熱點。記者近日就“經濟轉型”和未來投資機會等問題采訪了正在發行的建信內生動力基金的擬任基金經理王新艷。
今年以來,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出口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減弱。王新艷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將在下半年明顯體現,加之美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變緩,出口在下半年放緩將是確定性事件。與此同時,隨著資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和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中國當前產品的出口優勢已顯著弱化,中國經濟的可持續高速發展,正需要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經濟轉型將成為未來10年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希望。
王新艷表示,中國經濟上半年以來已呈現出外生力量減退和內生力量增強的結構性特征,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出口將繼續放緩,且長期增長空間有限。她同時指出,未來政府新出臺政策大多會針對經濟轉型。
對于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的投資機會,王新艷認為,內生驅動的產業將成為投資主題。
回顧上一輪經濟周期,首先是投資增加、出口加速、通脹、衰退。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投資特征,但是無論投資主題如何演繹,總是圍繞驅動經濟的因子而產生。從行業上漲幅度可以看到整個經濟周期的特征以重工業為主導,資源瓶頸成為上一輪經濟的核心焦點。傳統的消費表現較好,新興消費、生物醫藥并沒有成為上一輪經濟主流。
在2010-2020中國經濟內需拉動的10年間,王新艷認為,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長期力量取決于經濟系統本身。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經濟將從外需拉動為主的階段向依靠投資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增長階段轉變,因此未來較長時期內,“投資與消費”兩個內生動力將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積極地抓住這一轉變所帶來的投資機會,可以充分分享經濟內生性增長所帶來的收益。
“從成熟市場發展來看,日本在1960-70年代,采礦、制造行業、重工業是下沉的,電力設備、汽車、服務業、地產、建筑、農林牧漁等行業成當時增長較好的行業。我們中國的未來10年的消費特征跟日本應該有共性也有差異性,這個階段老齡化、消費升級、城鎮化是共同的特征,由于中國地域差異要比日本大,同時,現代化技術對中國的影響要比對日本當時進步很多,所以,中國的內生經濟的更加多樣性以及所持續的時間將更加長些。”王新艷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