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中國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正處于商品價格上升的核心,但能源和物料需求增強趨勢不可扭轉,應著力改善資源效率。
據中新社4月23日報道,香港《明報》23日刊出原《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杜大衛文章《一切都是中國的錯?》。文章說,中國正處于商品價格上升的核心。對世界其它地區的競爭者來說,最必然而容易的便是責怪中國。然而中國能源和物料需求增強趨勢不可扭轉。北京顯然已明了信息,有計劃地在風力、太陽能及核能做出巨額投資。
文章摘編如下:
2010年春天,一貫禮貌和沉著的英國園丁因雪花蓮的價格急漲而動怒了。這種普通又脆弱的花球莖價格高達港幣3,000元,這在英國引發的投機活動,可與1637年2月因荷蘭郁金香狂熱所觸發的情況媲美----即使這次沒有人指它會引致全球股市大跌。在遠離這個典型英國式爭議的香港,似乎仍有一個顯著的關注點:難得一次,中國未被指摘引起這次價格上漲。
看,幾乎任何地方的商品都有兩個共通點:價格上升至歷史高位,以及似乎每個人都責怪中國。所指的不單是石油、煤或鐵礦石。鎳價格比2009年同期已上漲了150%,銅增長了97%,鋁價亦上升了70%以上。用于制造不繡鋼的鉻鐵,過去3個月價格升幅高達35%。
在汽車產業非常重要的金屬,如鉑(用于歐洲的柴油引擎)和鈀(最常用于美國和亞洲的汽油發動引擎)自1月以來價格增長了近50%,其它在同屬鉑家族的金屬,如銠、釕,因應化學品和電子行業的需求驅使,價格都處于15年的高位。
中國處商品價格上升核心
當然,中國正處于商品價格上升的核心。中國不僅已成為世界上使用這些商品的主要生產商,而且其強勁的經濟復蘇與目前歐洲和美國的消費不景氣形成強烈對比。明顯地,對世界其它地區的競爭者來說,最必然而容易的便是責怪中國。
即使是客觀得無情的《金融時報》,本星期都提及關于石油和煤炭,甚至大豆的“China?moment”(中國時刻)。就是在這個時刻,中國在國際商品市場由這幾項商品的凈出口國變成凈入口國。其實,單就石油而言,“中國時刻”是發生在1994年,只是當時未受注意。今天,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約占全球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由1993年每天進口3萬桶上升到去年的500萬桶。僅2009年1年,每日進口便上升了52萬桶。石油由全球經濟衰退時每桶32美元反彈至近數周近90美元,許多人認為,中國的需求就是主因。
在世界煤炭市場,“中國時刻”在過去一年已經到來。在向世界出口煤炭數十年之后,中國首次成為凈進口國。進口的1.04億噸煤炭,相對國內生產的33億噸,可能只是小數目,但它已占了全球煤炭貿易近12%,超過8億噸,對世界煤價已產生重大影響。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世界能源展望指出:“預計中國在全球煤炭市場中保持主導影響。”它說,中國和印度在1980年共占世界煤炭產量的20%,2010年是50%,預計到2030年會占三分之二。
中國可看到三個信息
從這趨勢當中可以看到三個主要信息:
首先,任何認為可扭轉這個趨勢的人都是癡人說夢。即使歐洲和美國逐漸擺脫經濟衰退,對這些自然資源需求開始反彈,但中國(和緊隨其后的印度)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其進口的增加會是無數自然資源價格的上升壓力。
第二,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對有限自然資源的競爭。罵戰很容易變為更丑陋的戰爭。當有這么多人傾向于將價格上漲歸咎于中國,中國將面對外交挑戰。
也許,要減輕這危機的唯一方法,便是對能源效率做出巨大的投資,探索如何減少資源需求壓力,并同時滿足本土消費上升及保持強勁的出口。
這將是一個巨大挑戰,但北京顯然已明了這個信息。中國有計劃地在風力、太陽能及核能做出巨額投資,顯然是針對國家對煤炭的強勁需求。而中國入口的煤炭主要用于煉鋼的焦煤,只希望它能有利汽車和道路建設,使中國的新城市人口能使用快速和高效的地鐵和公共運輸系統。
面對資源危機?中國需搶先行動
這意味著宣傳對回收系統的投資以大大減少生活垃圾,并獎勵節約資源的廠家。即使沒有激勵措施,中國的生產商仍會愿意去做,只要他們意識到改善資源效率很可能是未來成功競爭的格言,亦可能在維護和平以及沒有保護主義的全球貿易體系中擔當重要角色。
還有一個信息:與其鼓勵民眾模仿美歐消費者,成為使世界許多自然資源不可持續的主要動力,他們應該著眼于以欣賞和滿足于較少物質和浪費的生活方式。即使是簡單的措施,例如慢慢地從新鮮食品轉移到加工食品,都可能帶來巨大利益。這不但會減少對食物鏈的壓力,更可減少對食水等珍稀資源的需求。
全球天然資源危機也許比我們想象的更接近。它有可能不久便會肆虐全球,可能比全球暖化引起的浩劫更早出現。中國面對重大的挑戰與責任需搶先行動。我們要采取行動,為的不是要滿足富裕和浪費的西方消費者,而是要保護中國人民的未來,可公平地分享到天然資源。
(王靜?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