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中國糧食產區抗旱遭遇民工荒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中東部的部分小麥主產區正在遭遇一場嚴重旱情,而缺乏勞動力正成為困擾上述地區抗旱的突出難題。

據新華社12月20日報道,67歲的馬點英頂著刺骨的寒風在水溝中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為了抗旱保苗,他和老伴不得不拖著“老弱之軀”挖渠引水,參與到抗旱大軍中。

中國中東部的部分小麥主產區正在遭遇一場嚴重旱情,持續兩個多月的無有效降雨導致這一地區小麥生長不足,而缺乏勞動力正成為困擾上述地區抗旱的突出難題。

地處中部的農業大省安徽是中國目前6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年產糧食超過600億斤,居全國糧食產量第6位,每年調出糧食100多億斤。


9月底以來,安徽沿淮淮北小麥主產區持續少雨,致使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旱情,最大受旱面積一度達到2655萬畝。為此,該省從12月1日起要求各地開展抗旱保苗10日大會戰,千方百計加大澆灌力度,實現受旱小麥和弱苗田塊基本普澆一遍。

盡管政府千方百計動員農民抗旱保苗,但沿著麥地一路走來,總能看到一些長勢稀疏甚至連苗都沒有出的田塊。“勞動力缺乏”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在安徽小麥主產縣阜南縣,村民馮風昆正拖一條長長的白色塑料管給一片黃土澆水,在這塊地的四周都是綠色的麥田。記者好奇地詢問為什么不給旁邊出苗的麥地澆水,而要給這塊荒地澆水。馮風昆笑著說,這片地也是麥田,因為沒有及時澆灌,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出苗。

馮風昆說,這塊田是自己的姨媽家的,家里兒女長年在外打工,沒在勞力抗旱,只能靠他這個侄子了。“前段時間工作太忙,沒有及時澆水灌溉、結果姨媽家的麥田成了這片苗情最差的。”

盡管應姨媽的一再要求,他請了兩天假來幫助抗旱澆水,但在馮風昆看來,這種抗旱保苗對只種幾畝地的農民來說“很不劃算”。

長期工作在農業生產一線的阜南縣農委副主任蔡明勝對此深有感觸,“現在農村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缺乏勞動力是目前抗旱保苗的最突出困難。”蔡明勝說,為了解決這一困難,地方政府采取政府出錢,支持農民打水井和購買抗旱機具;組織村里留守的勞動力成立抗旱澆灌服務隊,專門幫助沒有勞力的家庭澆地。

而來自安徽省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為了應對嚴重旱情,該省已經緊急下撥了2000萬元抗旱資金,同時提前啟動了2011年農機具購置補貼,讓購買抗旱農機具的農民提前享受優惠補貼。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小麥專家胡承霖指出,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進入拐點,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農村留守勞動力越來越少,如何解決糧食豐收與“無人種糧”間的矛盾,是中國未來糧食生產將面臨的長期考驗。此次抗旱出現的“民工荒”強烈傳遞了這一信號。

長期專注小麥研究的胡承霖教授認為,糧食生產在中國是個戰略問題,這幾年中國越來越重視糧食生產,此次安徽的旱情不僅安徽省各級政府積極行動起來,組織發動、給予資金支持,國家農業部門也高度關注糧食主產區的旱情發展。“這體現了中國在糧食生產問題上的大國責任和姿態,中國要自己解決吃飯問題,這句話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而基層農業專家也指出,在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中國各級政府也開始變得由過去強行指揮到現在更加注重為農民服務。通過政府角色轉變激發和穩定農民的種糧積極。“前幾年抗旱,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強迫農民回家打水澆灌,但現在這樣的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政府更加尊重民生,不再搞強迫,而是身體力行,組織基層干部和專家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抗旱保苗。”蔡明勝說。

蔡明勝、胡承霖等人表示,此次中國糧食主產區遭遇的“民工荒”只是一個開始。它給中國的糧食生產提了個醒,從長遠看,隨著中國農村勞動力呈逐步下降趨勢,解決糧食穩產高產問題還需要更多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培育,需要不斷提高農田水利等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農業技術現代化、專業化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而這一塊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徐志嬌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