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通縮風險論調潮起 是警示名言還是杞人憂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12 08:27


昨日官方發布的一組經濟數據引起一場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面臨通縮風險”的爭論。

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0.8%,自2009年11月以來首次跌至1%以下。同期,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跌4.3%,創下2009年10月份以來新低;迄今,該指數已經連續35個月持續負增長。


數據發布后,市場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立場:甲方認為CPI、PPI雙雙跌至五年以來低位,表明通縮風險在加劇,甚至有經濟學家提出,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領域的結構性通縮滑向全面通縮;乙方則認為經濟運行仍在可控范圍,擔心通縮風險是杞人憂天。

甲方提出的理由是:雖然當前的CPI依然為正,並沒有達到定義中"通縮"狀態,但各種跡象表明,總量經濟正在滑入全面通縮的狀態。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帶領的宏觀研究團隊以GDP平減指數來衡量,稱該指數一季度很可能出現負值,這將意味著總量經濟將進入“定義中的通縮狀態”。GDP平減指數是指名義GDP增長與實際GDP增長之商,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走向,是對價格水平的宏觀測量。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也表示,1月CPI同比回落至0.8%,PPI降幅繼續擴大,即便考慮季節性因素及基數影響,通脹超預期回落顯示通縮壓力有所加大。

“通貨緊縮比預想的嚴重。”上海證券宏觀分析師胡月曉稱,通貨緊縮是經濟低迷的結果,未來形勢還會惡化。

但是乙方認為,由於春節和新年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每年第一季度數據只能參考,不能作為判斷全年經濟走勢的依據。而且,僅由當前的PPI數據同比下降幅度擴大、CPI同比增長下降來判斷通縮風險加大是不充分的。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認為,CPI上漲0.8%沒有超過可控的限度,不是一個通縮的狀況。PPI同比降幅擴大與去年以來國際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降有關,說明上游生產資料和生產資料的成本下降,對最終消費價格不產生傳導壓力,也就是說,1月份CPI 同比0.8%的增長基本全部反映的是最終消費價格水平。

左曉蕾表示,在國內當前最敏感的豬肉價格還在下降的情況下,消費價格仍然呈增長態勢增長,說明消費仍然是旺盛的。只要國內消費需求還在正常增長,與之相關的投資需求就會相應增長,可支配收入水平繼續保持增長,通縮就不會是今年的威脅。

還有觀點稱,通縮常常會抑制消費意愿,使企業利潤減少,抑制投資意愿,但是,這些情況現在都沒有發生。物價漲幅下降並沒有抑制人們的消費意愿,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1.5%,只是略低於前幾年。企業的盈利情況不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大幅下降,但這並不是由通縮導致的,而是另有原因,產能過剩是主要問題。“物價漲幅下降並沒有帶來現實的危害,所謂通縮的風險並不值得擔憂。”

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面臨通縮風險”,現在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會支援哪一方呢?

文章標籤


Empty